初任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后为尚书郎和镇军将军司马晞的司马。多次升迁后至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御史中丞、侍中、廷尉。王彪之任廷尉时,遇上永嘉太守谢毅于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被周矫堂兄向扬州州府告发。当时的扬州刺史殷浩于是收捕谢毅并送交廷尉,但王彪之则以谢毅无爵位,不是廷尉职责以内,不肯接受。后虽朝廷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但王彪之仍然据理力争,于是被当时人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

其后转吏部尚书,又对当时辅政的司马昱任官人选作出意见。此外,他还建议省却没有实职的官位,以提高行政效率,并能好好考察官员表现。他屡次提出了建言,最终在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被征西大将军桓温屡请北伐而朝廷都不回应,他劝司马昱不要让殷浩引退令晋穆帝孤立;又劝殷浩静观其变。

永和八年(352年),殷浩开始北伐,并有诱结前秦雷弱儿等人杀死前秦君主苻健。但由于雷弱儿等人的举动最终未能成功,导致殷浩的大败。在此期间,王彪之转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上疏司马昱认为雷弱儿等必有诈,而不应轻易进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彪之一直保持着他的坚定立场和清廉形象,在会稽内史期间,他有效地治理了地方,使得三万多个先前离开会稽郡的人因为他而返回定居。此外,他还反对派遣高级属官去向桓温表示敬意,这一决定虽然遭到了桓温的报复,但也展现了他独立思考和坚持原则的一面。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黜晋废帝,此举震惊了百官,但王彪之一手准备好了废立礼仪,从而获得众人的赞赏。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尽管他试图阻止桓温篡夺皇权,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历史走向。在宁康元年(373年),即便桓温病重并要求获授九锡,也因他的努力才使得这份荣誉到最后都未完成。

随着时代的更替,一代人物逐渐隐退,而那些曾经共同度过风雨的人们也相继离世。太元二年(377年),在享年的七十三岁生日之后,大臣们怀念起那个坚韧不拔,对正义充满热情的大臣——方孝孺曾这样评价:“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非勇者不能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