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绘境初二语文书上的邹德淹美妙配画图片

邹德淹:初二语文书上的诗配画之美,绘声绘影

在清朝同治三年(1864)的一年春天,一位名叫邹德淹的学子诞生于云南省敦信团利村(今洋溪镇)。他的字号小范,又有景贤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以乡试举人之职,被派为知县,前往云南候缺。后来,他因其通晓事务,被调任安平厅。

安平厅位于云贵边境,与越南接壤,长达900余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时发生匪盗事件,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被囚禁十八年的案例。邹德淹到任后,便立即着手解决这些积案,并且迅速决断了37起疑难狱案,将许多无辜者释放出来。

不久之后,在境内的归仁里地区,因为少数民族首领项从周不服法人的统治,法军曾两次侵扰该地,但都被项从周击退,最终法国人不得不撤离。这段时间中,邹德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戮无辜之义民,非仁也;徇虎狼之异族,非勇也;无勇而又不仁,则国谁与立?”最终,这番话影响到了朝廷,他们决定释放了项从周。

除了政务外,邹德淹还关心民生。在归仁里的土地肥沃,但前任官员将荒地交给民众照料垦种,只要他们能收获12元银币,即可领取。而当这笔费用降至4元后,那些愿意耕种的人纷纷涌来。此外,他还利用所得资金兴办学校。

然而,这份功绩并没有逃脱陈先沅的嫉妒,他因为减少土税而遭到台司调查。但最终,由于他的教育工作和对待教材、校址选择的态度得到认可,他免去了一场大劫难。在此期间,一场老卡官兵过界烧杀事件爆发,对法国领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陈先沅则继续在幕后施加压力,最终导致外务部拟撤去他的职位。不过,由于总督锡良坚持认为他是冤枉的,因此最终只是调往定远厅担任知事。

在定远期间,他增加了小学数量,从18所增至110所,并且改善了师资情况。他还推广桑柘养蚕技术,使得定远成为蚕丝生产的一个重要中心。当宣统元年(1909)补充中甸同知时,再次出山。他随后转往宜良、文山等地,以期为地方带来更多利益,但由于各个位置服务时间较短,所以未能完全完成自己的计划。在第二年的秋天,其母病逝,因此返回家乡。这一年里,该家族中的另一人——邹序彬成为了湘岸榷运总局局长,并邀请他担任秘书,让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禁盐霸、节拖费、裁减口捐以及兑现金等,从而使官商双方都受益。在国内形势日渐复杂时,他婉言辞退回家休息。不久之后,在1922年的秋天,此伟大的教育家离开人世,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传奇式的人生历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