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太后5天不下车吴组缃的奇遇

让太后5天不下车:吴组缃的故事

人物经历 吴组缃(1908.4.5-1994.1.11 )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泾县茂林人。1921年起先后在宣城安徽省立八中、芜湖省立五中和上海求学。在芜湖五中念书时曾编辑学生会创办的文艺周刊《赭山》,并开始在《皖江日报》副刊发表诗文。1923年在上海《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小草》,1925年3月在《妇女》杂志上刊出的短篇小说《鸢飞鱼跃》,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1927年结婚,回茂林当小学教员。 1929年秋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系,一年后转入中文系,他曾与林庚、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在清华大学时期,是吴组缃文学创作的高峰阶段,1932年创作小说《官官的补品》,获得成功。1934年创作了著名作品之一——长篇小说 《一千八百担》(又称为 《山洪》),借宋氏家族的一次宗族集会,形象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制度的衰落。

抗日战争期间,吴组缃参与起草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并当选为常务理事。他还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和中文系主任,以及北京大学教授等职位,同时他还是中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并被选为中央委员。他以其对家乡文化和语言深情厚谨而闻名,其作品如同窗口,让我们窥见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地方风土人情。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西柳集(小说集)、饭余集(小说散文集)、鸭嘴涂(改版后的长篇小说)以及多部论评集和散文集,其中说稗集是关于古典小说论评的代表性作品,而宿草集中收编了一些未发表的小说,这些都是他晚年的重要成就。

他的文学创作受到了茅盾先生影响,在写作理念上自觉地接受左翼社会分析派的声音,他认为茅盾通过子夜所揭示的问题视角指导自己的写作,并且通过他的笔触展现了农村经济破产、民不聊生的现实,对黑暗势力进行无情鞭挞,对底层人民寄予无限同情。而对于茅盾所遗漏的情景,如农村“经济情形”的表现,他则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为这些缺失做出了弥补,从而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时间流逝,季羡林曾到访于吴家的家园,与小鸠子重逢,那份温馨的情感如同久违的心跳,让人难以忘怀。而现在,当我们翻开那些尘封记忆中的文字,不禁感慨这位伟大的作者如何用笔记录下自己时代的大事小情,以至于至今依然能够引人入胜,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与他们共同探索那个充满变迁与希望的大时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