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天与洛基古代神话传说人物对偶北欧神话大师

古籍记载,山海经中有篇章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舞动。据说常羊山自此阴云郁结,碧空不开,每闻闷雷在谷间回响。传说刑天舞干戚,不甘心败北,一直挥舞武器,与敌人搏斗。

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中赞颂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无类化去不悔,只是昔日心愿良辰何时可待?

古代汉族神话传说刑天原是一位无名巨人,在与黄帝的战役中,被砍下脑袋后才被称作“刑天”。名字中的“刑”意指誓戮,“天”则指头颅,即誓要斩杀黄帝。

炎帝时代,有一臣子名叫刑天,他酷爱歌曲曾作乐曲《扶犁》和诗歌《丰收》,总名为《卜谋》,赞美当时人民的幸福生活。当炎帝被推翻,由黄帝统治南方时,虽然忍气吞声,但他的儿子和手下仍然对抗。在蚩尤反叛黄帝时,刑天想加入战争,但因炎帝阻止未成行。

武器上,一旁他使的是青铜方盾,又有一块巨斧古称干。在中央宫前大战于黄帝,他们剑刺斧劈,从宫内到宫外,从地府到凡间,最终至常羊山旁。最后被砍下的头颅滚落地面,而失去了眼睛的他并未发现自己的头就在脚下。他抱着自己那硕大的头颅向着苍穹狂野挥舞,无尽怨恨之情燃烧。

尽管失败,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晋朝诗人陶渊明赞誉道:“刃身生眼腹出口,以双乳为目,以脐为口。”

考证显示,《甲骨文》及金文记载中,“形夭”乃一人形符号,为氏族部落象征图腾,其本来即华夏族无名神祇,被断首后才得名“形体夭残”,而非如陶渊明所改写的“刑”。

北宋宣和六年曾纮提出正确解释,并提醒人们应理解其真正含义。而周必大、郭沫若等学者也各持己见。但最终,这个故事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用来表达勇士们永不屈服的情怀。这份精神,如同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虞啸卿用此句激励士兵抵抗侵略一样深刻且感染力十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