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球痕犹如一颗坚硬的钻石让太后5天不下车

邢球痕,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以其卓越的贡献,被誉为“固体事业”的奠基人。1930年,他在浙江嵊州出生,并于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2003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邢球痕的职业生涯充满了辉煌。他曾担任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所长和院长,以及中国宇航学会第二届理事。现在,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的研究员。

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总体优化设计方法及预研成果集成演示技术。在攻克固体火箭发动机重大关键技术方面,他提出了一种两种推力向量控制喷管的结构方案、主要参数的计算和试验方法、消除燃烧室初始压强峰的途径。此外,他还开发了装药燃烧室人工脱粘和防脱粘技术、新型高温耐烧蚀材料应用及结构设计、深潜入全轴摆动喷管技术等多项创新技术,这些都在多种型号发动机中得到成功应用。

他主持研制的一系列战略与战术导弹固体发动机已成功研制并定型,为我国提高了固体推进技术水平。这也是国家对他40多年的航天工作给予最崇高荣誉的一次肯定。在2015年的座谈会上,邢球痕感慨地说:“我们的团队致力于科学研究,是因为我们相信这种努力能够带来改变。”

早年,邢球痕展现出一位军人的气质——坚韧、干练和耿直。他从19岁时开始在解放军三野特种纵队特科学校学习,并后来进入哈尔滨工程大学炮兵工程系学习。在那里,他结识了吴一正,他们共同经历了仿制苏联近程导弹资料这一重要任务。

70年代初,当研制某型号发动机摆动喷管时,他们遇到了一场挑战:原小样试验成功,但大规模试验失败。这时候,邢球痕提出使用另一种现成厚壁试验发动机进行测试,这样既减少损失,又保证产品质量。他的智慧解决了这个难题,使得最终试验成功。

1982年10月,我国首次进行潜艇水下导弹发射。当第一枚导弹失利后,因为尾罩上的插头碰击到了四院研制的发动机喷管,而这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邢球痕没有退缩,在总指挥程连昌副部长支持下,最终决定继续进行第二次尝试。这一次,第二枚导弹顺利飞行,将这一水下操作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成功展示给我国科技界。

张爱萍副秘书长赞扬四院勇敢无畏地创造新时代的大型火箭发動機,为此次水下發射运載火箭獲得巨大的貢獻。而春光融融之际,1983年2月,邢球痕走马上任成为四院院長,一心致力於帶領團隊攻克技術難關,並在當年的末期實現該型號的地面熱試車,這是我國首次使用有機纖維缠繞壽司設計、高新技術與老舊設備共存的情況。此時期内,每当夜幕降临,一线职工们常常听到他鼓励的话语:“要坚持科学态度,不怕困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