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球痕讲世界历史的纪录片犹如一本活生生的史书

邢球痕,讲世界历史的纪录片,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者和专家。1930年,他在浙江嵊州出生,195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邢球痕曾担任过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所长、院长,以及中国宇航学会第二届理事。他是一位坚韧不拔的人,在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提出了总体优化设计方法及预研成果集成演示技术,并解决了两种推力向量控制喷管的结构方案、主要参数的计算和试验方法,以及消除燃烧室初始压强峰的途径。他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技术,如装药燃烧室人工脱粘和防脱粘技术、新型高温耐烧蚀材料应用及结构设计等,这些都在多种类型发动机中成功应用。

主持研制的多种战略、战术导弹固体发动机已成功研制并定型,使我国固体推进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国家对他40多年的工作给予的最高荣誉。在接受当选时,他表示这份荣誉不是他的个人得益,而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所得。

邢球痕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与创新,从1958年仿制苏联近程导弹资料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初期研制某型号发动机摆动喷管时遇到的“拦路虎”まで,每一步都展现出他的勇气与智慧。他不仅具有精湛专业知识,还能在困难时期保持冷静,不畏艰险,为科研而努力。

70年代初期,邢球痕提出的使用厚壁试验发动机进行小试成功后,再正式上四个喷管的一法,无疑是一次果敢决断之举。这不仅减少了不必要损失,也保证了产品质量和进度。甚至在04级发动机进靶场之前,他建议用榔头打裂绝热材料,以确保设备可靠性,这也反映出他对于科学实验不可或缺性的认识。

1982年10月,我国首次进行潜艇水下导弹发射,但第一发试验失利。面对这一挑战,邢球痕迅速找到问题所在,并提出将第二发出飞行,即便没有解决前一日的问题。这一次尝试最终成功,是因为他深知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验证理论。此后,我国再无任何失败,只因每一次尝试都是基于前一刻经验教训加以改善,最终使我国成为拥有先进火箭科技的大国之一。

1983年2月,邢球痕担任四院院长期间,他带领团队紧追高新技术目标,并且誓要当年完成该型号的地面热试车。这项任务极其艰巨,因为需要开发新材料以及改造生产条件,但经过不断努力,最终实现目标。这一切都证明了邢球痕作为一名领导者的能力以及对科学探索精神的坚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