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任侠难道不是他成就了中国历史的辉煌

常任侠:中国历史纪录片中的反问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常被人们提及,而这个名字,便是常任侠。他的生活,就像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每一段岁月,都承载着不同的风华与变迁。

1904年,一位名叫常任侠的人物,在安徽省颍上县黄桥镇新庙村诞生,他的家学渊源,让他从小就接触到古诗文辞。1922年,他进入南京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这里不仅让他学会了绘画,更重要的是这里培养了他的艺术审美和研究能力。

随后,常任侠在中央大学文学院深造,研究古典文学及印度、日本文学。在这段时间里,他对东方艺术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研究之中。这份热情,最终引导他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深造。

1935年的冬天,常任侠踏上了去往东京的路途,这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时刻。在那里,他遇到了更多关于东方艺术史的问题,并开始系统地进行研究。他曾在上野帝国学士院作汉学报告,这份经历,对他的未来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1936年底,当他回国后,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同时也参与了抗日文化宣传工作。在这期间,他不仅担负起教授职责,还积极参与考古发掘工作,为国家保存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1942年,随着战场逐渐向前推进,常任侠又一次出现在新的舞台上——重庆。他先是在国立艺专国文教授,然后又应邀前往印度圣蒂尼克坦国际大学讲学,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交流思想。此时,他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大师,其影响力远超地域限制。

1949年的春天,当新中国成立之际,周恩来总理电召回国时,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荣誉与挑战。从此之后,无论是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还是中国佛学院等高校,都能找到常 任侠那颗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心灵。他不仅是一位教授,更是一位致力于保护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大使。

1950年代初期,由于其卓越的地位和成就,不同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都将其列为“名人录”。这一切,是对他的无限肯定,也是对他一生所做贡献的一种认可。而当1991年3月5日,在病榻上写下“愿身作茧永抽丝”的诗句时,那份坚韧与执著,只能让我们更加敬佩这位伟人的精神境界。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看着那些早已逝去的人们,他们留下的痕迹,却依然如此鲜活。当我们谈论“谁成就了中国历史”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个名字——常任侐。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没有那么多个像样的功绩,没有那么多英雄人物,而我们的历史会怎样?我们的文化会怎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