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当年,明朝官话的模样仿佛在耳边轻轻绕唱,它是由耶稣会传教士所编写的汉语教材中记录下来的,那些书籍如《西儒耳目资》和《官话语法》,以拉丁字母为依据,勾勒出那时官话的音韵。Montucci收藏的手抄本汉拉字典,则通过五线谱,将当时汉语各声调的调值展现得淋漓尽致。
要了解明朝口语,我们可以翻阅李边所著的《训世评话》,这是一部用当时汉语口语翻译中国古籍故事的小册子。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窥见那些声音背后的秘密——清平33、浊平11,上声42、去声35,以及入声23。这些建议来自曾晓渝对上古语言调值的一次构拟,以及高田时雄关于明末官话调值的小考。在他的笔下,每个数字都似乎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
我个人觉得,明朝官话与现代西南地区某些方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上声和去声,与武汉方言几乎一模一样。而“出”字读音中的江淮官话黄孝片风格,更让我感受到了那种穿越千年的独特韵味。
这种感觉,让人不禁思考,当代语言与古代语言之间,是如何交织成我们今天说的每一个词汇,每一个音节?而那些被遗忘的声音,又是否仍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悄无形息地存在?
标签: 新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 抗日英雄人物资料 、 中国近代史纲要 、 100篇简短成语故事 、 历史人物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