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大师级智慧的典范

徐世昌:中华大师的足迹

徐世昌,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出生于直隶天津(今河北),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为官居,是一位深受历史铭记的风云人物。

早年中举人后,徐世昌与袁世凯小站练兵时便结为同道之友,一文一武相互扶持。在光绪三十一年,他担任军机大臣,并深谋远虑得到了袁世凯的器重。然而,他也能保持一定距离,与袁世凯保持着进退有度。在袁氏称帝时,他选择沉默而远离。

五年之后,袁氏取消帝制恢复年号,便起用他为国务卿。七年时,被选为内阁总理大臣。他主张“偃武修文”,下令对南方停战,并召开了“议和会议”。十一年,他提出辞职并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

二十八年的六月初五日,徐世昌去世,当时享壽85岁,其遗体先寄葬于天津桃园村原英国公墓,再后同夫人一起归葬于河南省辉县市百泉镇苏门山下。林森主席亲笔颂扬其爱国忠心。

作为一名学者和政治家,徐世昌不仅著书立言,而且精通书法。一生编纂刻印30余种著作,如《清儒学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被后人尊称为“文治”。

除了他的政治成就和学术贡献外,徐世昌还以其收藏艺术品闻名。他收藏了大量珍贵书籍和艺术作品,其中包括他手写的大字:“大袁公 世凯 之 墓”九个字,这是他留给世界的一份宝贵财富。此外,《石门山临图帖》等作品,也展现了他的才华与造诣。

关于他的家族成员,有弟弟叫徐世光,他们兄弟俩都是通过 袁 世 准 的帮助才能参加乡试并成功中举的人物。这也说明了他们家庭中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对教育的重视。在家族中,对知识的追求与传承被视作一种荣耀与责任,因此他们能够在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教育自己的孩子们,最终使他们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在个人评价方面,有些批评指出尽管徐世昌是一位杰出的官员,但他也有不忠之谤。当 袁 世 准 提出让位给 他 时,他却未能接受,更是在关键时刻背弃了信仰,这让一些历史评论家认为他可能缺乏某种道德上的坚定性或是为了私利而牺牲原则。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些批评可能过分或者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当时复杂多变的情势,以及个人情感所扮演的地位,而把这看作是时代背景下的正常反应之一部分人的行为模式。而对于那些支持者的来说,他们更愿意回忆起他的贡献以及那些被忽略的事实,比如作为一个翰林院士,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的影响力并不轻易取得,因为那意味着要超越既有的权力结构,而不是简单地依附它。但无论如何,这一切都不能掩盖那个时代独特的问题,即从皇权到民间,从中央政府到地方行政,从军事改革到经济发展,无处不在的问题,那就是转型问题,即如何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化转变,这是一个极其艰巨且脆弱的过程,每一步都充满风险,每个决策都需要慎思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