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2年九江二中毕业后,蒋健兰又在1956年武汉大学中文系顺利毕业。她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戏剧上,她曾参与学校的业余演出,如《求婚》和《升官图》等话剧。在大学期间,她还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的编辑,并积极参与《小剧本》的创编工作。
随后,蒋健兰调往北京市立第十二女中任语文教师,并于1963年9月转至地安门中学,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及教研组长等职务。在教育领域,她坚守了22年,不仅在教学方面有所创新,还特别是在作文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将其经验总结为广播教材,为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提供。
200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她高级中学师资称号。1981年,她退休并投身于戏曲事业建设。她不仅对京剧十大经典剧目及其简介有深入研究,而且还涉猎其他多种地方戏曲,如川剧、越剧、闽劇等。在退休生活中,她继续关心中小学教育事业,并曾就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向总理上书,其建议得到采纳。
作为一名热情的学者和艺术家,蒋健兰不仅致力于提高青年戏曲工作者的文化水平,还帮助改编了一些京剧和地方戏曲作品。她的父亲蒋彝先生是一位海外知名学者、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通过努力宣传父亲的作品与人生故事,蒋健兰促成了他的画展以及一些著作翻译出版。
此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她带领学生到医院学习时,便学会了当时流行的快速针灸治病方法。她利用这些知识,不断学习并实践,最终成为一位拥有丰富经验的心针灸医师,对亲友及邻里都有着重要影响,被誉为“神针”。
标签: 伟人的故事 、 讲一个红色故事短一点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 、 王二小演讲稿3-5分钟 、 历史名人简短小故事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