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士大夫这一群体占据了社会的重要位置,他们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与印度的刹帝利和欧洲中古世纪的僧侣教士有相似之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以文化和学识为基础。儒家学派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使得“士大夫”这个词几乎等同于儒家知识分子。在当时,他们通过考试或推荐获得官职,是唯一职业选择。
东汉王朝仿照西汉王朝的做法,通过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贤良方正的人才,这种制度逐渐形成了新的士大夫阶层。为了达到作官目的,“推荐”成为唯一途径,而被推荐者的标准除了儒书学习,还包括道德行为。
为了突出自己,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只有那些声誉卓著的人才能得到重视。这促使每个知识分子追求超越常人的表现,以此来引起人们注意。这种追求使得二、三世纪社会风气具有特殊性,为后人所罕见。
可以将士大夫行为归纳为五类:
首先是长时间服丧,如孔子主张三年之丧,这一习俗在新王朝推行后更加严格,但随着大家都服丧,三年的丧事变得平常,因此有人开始服六年甚至二十年的丧事,有些人甚至因哭泣而出血或拒绝进食。
其次是辞让财产和官爵,如分家的弟兄们坚持要最少的一份,或嫡子逃避爵位让给庶兄弟,更有知名度高者拒绝皇帝征召做官,被称为“征君”。
再者尚侠尚义,即宁愿牺牲个人去为朋友报仇,有些人甚至冒险千里送葬或收尸,为死去朋友陪葬。
第四廉洁,即不取非份之财,即便是不违法之财也不接受,有人曾退还亡父奠仪但救急解困则毫不吝啬。
最后对恩主绝对效忠,即即便面临危险,也会为了恩主冒险并牺牲性命,就像日本武士、欧洲骑士一样,对恩主忠诚至极。这五类行为虽然不是每个士大夫都能做到,但他们却竞争着真实或者虚假地去做,并且往往以此炫耀自己的品德。但也有流弊,比如有些人用道德作为欺诈的手段。
标签: 中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 、 中国近代历史伟人 、 抗日小英雄小萝卜头的故事 、 中国第一大美男子是谁 、 中国小故事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