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1272-1348),元代杰出的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别称邵庵先生。自幼聪颖,他在三岁时就能读书,在四岁时,由母亲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传》及欧阳修、苏轼的文章,不仅能够记诵,还能理解其中的精髓。在九岁时,他已经通晓儒家经典的大旨;十四岁时,他师从著名理学家吴澄,对儒学世界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元朝统一全国后,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中教书。至大德元年(1297),他被荐入京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不久,为国子助教。他以师道自任,声誉日显,求学者甚多。仁宗即位后(1312),虞集任太常博士、集贤院修撰。他上疏论学校教育问题,有真知灼见,为仁宗所赏识。
延祐六年(1319),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集贤修撰。泰定元年(1324),为国子司业,后为秘书少监。他建议京东沿海土地应让民开垦,以防潮水涌入,这样既可逐年增加税收,又使数万民众得以聚集增强保卫京师的力量。
文宗即位前,就对虞集有所了解;登基后,即命其为奎章阁侍书学士。文宗有旨采辑本朝典章制度,如“唐、宋会要”,编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平章事赵世延同任总裁。当赵世延离任后,由虞集中独专其责,他呕心沥血,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全书共计880卷,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书成后,被命为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但因眼疾而乏外任未允许直到文宗及幼君宁宗相继去世才得以告病回归崇仁至正八年(1348)正月病逝于家谥“文靖”,赠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并追封为仁寿郡公。
虞 集不仅精于理学,而且是“儒林四杰”之一。他认为道德教化是国家治本的大事,对人才选拔主张必须让众所敬服,并主张理学应贯穿于雅俗之中,为元代中期文坛盟主,其诗风典雅精切且沉雄老练,与杨载、范梈和揭奚斯齐名,被尊称为“虞·杨·范·揭”,并成为“元诗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大量诗词文章,但存留只有一小部分,其中涉及抚州故土山水风土人情。此外,还工词与散曲,一生作品逾万篇但存遗稿只有十之二、三。这一生丰富多彩又充满智慧的人物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标签: 英雄有哪些品质 、 小萝卜头的故事儿童版 、 历史人物传记袁隆平 、 十大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 民间故事简短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