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湖畔派诗人是早期的一个重要派别,他们以华兹华斯(1770-1850)、柯勒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为代表。这些三位诗人曾经共同居住在英国东南部的昆布兰湖区,这段时光他们分别居住于格推斯米我和文德好我两座湖边住宅,以其赞美自然风光的诗歌闻名,被称为“湖畔派”的文学流派。
他们曾经前往法国,但后来转而支持保守和传统,主张恢复古典宗法制度。在文化上,他们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倾向于情感主义,与年轻作家拜伦、雪莱等人的激进浪漫主义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怀念中世纪乡土文化,他们创作了许多著名作品,如华兹华斯的《抒怀歌谣散·叙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宣言,而柯勒律治的《古船子咏》则充满了神秘与怪异的情调。骚塞的小诗《审问幻境》则是对英国王室的一种颂扬。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初期活动的标志之一,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在1798年出版了《抒怀歌谣散》,其中包括由华兹华斯撰写于1800年的《叙言》,这成为了一次艺术上的重要尝试,因为它象征着对古典主义传统挑战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又被称为“浪漫主义反抗”。
随着时间推移,湖畔派诗人们开始同情法国革命,并逐渐变得悲观失望,最终退缩到现实之外,不再追求激进改革,而是回忆往昔并梦想恢复中世纪宗法社会秩序。骚塞甚至公开批评青年作家拜伦和雪莱,同时,他自己也一度被授予桂冠墨客的地位。
然而,当悲观偏见越发显著时,一群新兴青年作家如拜伦、雪莱以及济慈登场,与湖畔派开展论战。在一809年拜伦发布的小诗《英格兰墨客与苏格兰批评家》中,他不仅回应了那些指责他的文章,还直接指斥了悲观浪漫主義者所采用的刊物,并且用讽刺的手法攻击了湖畔派的心态。这场争论使得拜伦、雪莱及济慈被视为“恶魔”或“洒旦”,因此,在文学史上,他们通常被归类为“洒旦党”。
总结来说,尽管湖畔派代表了一种悲观的浪漫主義态度,而洒旦党代表了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情感表达;虽然前者在挑战古典主義方面有过贡献,其文学成就也很深刻,但是在历史影响力上,它们远未达到后者的水平。
标签: 抗日英雄人物事迹20字 、 中学生必看的历史电影 、 中国文化名人排行榜 、 评价最高的十部历史电影 、 中国近代史的人物与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