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典,蜀郡成都人,以字仲经。其父戒,为太尉,桓帝立,以定策封厨亭侯。赵典少有品行,隐约而博学,对经书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仕途初期,在建和初年,被四府推荐为议郎,侍讲禁内,再升为侍中。在此期间,他曾劝阻帝王对鸿池泛溉的计划说:“百顷已足,不必再增深之,此非崇唐、虞之道,也不遵孝之爱人。”他的谏言被接受。
随后,他袭爵父位,但因公事被贬官。他历任城门校尉、将作大匠、少府、大鸿胪等职位。在他看来,无功而受封是不合理的,因此他奏请削免那些无功的人以维护旧制。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在朝廷遇到疑难杂症时,都会咨询赵典,他以正当理由给出答案,从不曲折。每次得赏赐,他都会分给贫寒的学生。然而,因谏争违旨,最终免官归乡。
待到帝崩,其时禁令禁止诸侯奔丧,而赵典却坚持说:“身从衣褐起至高位,我又怎能坐视呢?就像鸟回报恩德一样,我更应如此。”于是,他解除了自己的印绶符策,并急速赶往京师。当地州郡及大鸿胪想要惩治他,但公卿百寮则赞扬他的义举,并请求通过租税赎罪,这个请求最终得到批准。他后来再次升迁长乐少府和卫尉,而公卿们还表彰他是国士,最终病逝于任上,由窦太后下令赠予印绶,并追谥“献侯”。他的弟弟子谦继承了他的遗志,一路做到了三公的地位。
标签: 十大烈士的英雄事迹简短20字 、 值得摘抄的名人故事 、 关于一位历史人物的作文 、 三历史人物 、 中国真实冷门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