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山海经中,记载着一段关于刑天与帝争神的传奇故事。根据《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刑天和黄帝在此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最终被砍断头颅,葬于常羊之山。然而,这个失败的英雄并未就此休止,他用乳为目,用脐为口,操干戚而舞,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永不妥协的精神。
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也曾提到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里,“精卫”指的是一个传说中的鸟类,它为了补全大海,而非因为无千岁;“刑天舞干戚”则表达了他的勇猛和坚定意志,即使失去了生命,也依然挥舞着武器,不甘示弱。
古籍记载称,刑天原本是一个无名氏巨人,在与炎帝的大战中,被炎帝砍掉脑袋后,就被称作“刑天”。这个名字由来有二,一说“刑”是割之意,“天”是首之意,即誓割首级,以复仇;另一说“刑”是刈之意,“天”是首之意,即刈首以报恨。
据传说,当时炎帝统治着全部落,而criminal 天就是他的大臣之一。他生平酷爱歌曲,为炎帝作乐曲《扶犁》,作诗歌《丰收》,总名为《卜谋》,以赞美当时人民幸福快乐生活。在炎帝被推翻后,他儿子和手下却不服气,当蚩尤举兵反抗黄帝时,他曾想加入这场战争,但因炎子的坚决阻止没有成行。
最后,在一次战斗中,与黄帝交锋,最终遭到了斩杀,其头颅被埋于常羊山腹地。但他依然挥动青铜方盾和闪光的大斧(名为“干戚”,今译为锤),继续对抗黄帝,并且一直保持自己的精神状态,即使失去了身体,也依然强烈地维护自己的荣誉。在后人的眼里,他成了一个永远不会放弃战斗、永远不会屈服的人物象征。
标签: 青年时代楷模人物事迹 、 民间故事摘抄200字 、 中国爱国青年人物事迹 、 小英雄故事简短30字 、 爱国人物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