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怪愚,1911年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九龙岭严家桥,是一位在中国新闻界有着显赫地位的记者和作家。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国民解放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严怪愚早年曾投身农动,但因“马日事变”后组织被破坏而失去联系。19岁时,他考入了湖南大学经济系,并在校期间开始发表文章,展现出其才华横溢。在毕业后的25岁,他加入了长沙《力报》,担任副刊主编兼采访部主任,不仅揭露社会黑暗,还撰写许多批判性的文章。
鲁迅逝世后,严怪愚撰文悼念,并且在当时省政府机关报《国民日报》攻击鲁迅及其追悼者的情况下,与同僚们共同发起了对此行为的抨击。抗战爆发后,他多次冒险前线采访,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1945年,随着汪精卫叛国事件的发生,严怪愚又一次挺身而出,用真相揭开这场丑闻的大幕。当时重庆各报都被禁令封锁,而他却冒着生命危险,将消息电传至长沙《力报》,并成功刊登头条,这一行动震惊全国,对汪伪集团造成巨大影响。
然而,这也引来了当局的极度恼怒,他们试图掩盖这一丑闻,并企图捕捉并处决严怪愚,但最终因消息已经传开,只好改变策略。一时间,全中国都知道汪精卫叛国的事实,以及他的《力报》所扮演的地位和作用。
1949年之后,当新中国成立之际,严怪愚继续从事新闻工作,也是湖南省政协委员之一。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他被错误地划为右派,但1979年得以改正。此后,他一直致力于文化教育工作,最终病逝于1984年。他的遗产包括数十卷手稿、日记等珍贵文献,都已被捐赠给邵阳市特色档案馆,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新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