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的故事中国第一位女硕士女教授陈衡哲

陈衡哲,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硕士、女教授,她的故事如同一段传奇。1911年,在蔡元培先生创办的上海爱国女校,她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之旅。在那个时代,她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畏探索的心态,远离了父母和舅父,独自在上海奋斗十年,不仅经历了人生与社会的磨砺,还与命运搏斗,并最终赢得了独立和自主权。她拒绝了父亲为她安排的婚姻,也不愿做别人的少奶奶,而是自己创造了一段美好的爱情生活。

她的学术道路充满挑战,但她从未放弃。1914年,当清华大学在上海招收留美学生时,她以优异成绩被录取,这为她赢得出国深造提供了机会。在美国瓦沙女子大学(Vassar College)和芝加哥大学攻读西洋史、西洋文学期间,她对西方文化有着切身感受和深刻体验,最终获得了学士、硕士学位。这段学习经历使她成为一名思维犀利、风格卓异的著名女才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女学者树立了一面新标杆。

回国后,1920年,陈衡哲担任北京大学西洋史教授,是当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硕士、女教授。她还在国立东南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任史学教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工作,并撰写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如《西洋史》、《文艺复兴史》、《文艺复兴小史》等。此外,她还是中国新文动中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女作家,以其独特语言文字把握能力及对社会生活敏锐感悟,为新文学贡献力量。

作为小说家的身份,陈衡哲以莎菲笔名发表多篇作品,如《小雨点》、《运河与扬子江》,这些作品发表于《新青年》、《小说月报》等新文学主要刊物,对当时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她的代表作之一,《运河与扬子江》,通过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安份守命的大运河和奋斗造命的大扬子江之间交锋的情感抒发,其崇尚斗争的情感可见其一生的奋斗精神。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陈衡哲曾致电日本人抗议,此后的六年里,一直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当北平沦陷时,全家逃至庐山,再次迁至广州,最终抵达香港。而随着珍珠港事件、日本侵占香港后,全家乘坐法国海轮逃往重庆重新团聚。在重庆居住五年的时间里,即1943年初,与周恩来先生会面并访问红岩村,是这段时间里的一次重要活动。

她的侄孙任尔宁回忆说:“三娘姆(即陳衡哲)一直非常佩服丈夫任鸿隽以及周恩来。” 1976年1月7日,由于肺炎并发症逝世于上海。她的遗产包括众多著作,如 《一日》(1917)、《小雨点》(1917)、《洛绮丝的问题》、《文艺复兴史》(1928)、《西洋史》(1930s),以及个人自传集《一个中国女人的话语记忆》(1959)。此外还有散文集,《衡哲散文集》,展示了她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