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很火的老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硕士女教授陈衡哲

人物经历 1911年,陈衡哲踏上了上海爱国女校的学习之路,这里她远离了父母和舅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独自奋斗了十年,她用坚韧的心态面对人生与社会的各种考验,与命运作斗争,为争取个人独立和自主权而不懈努力。她拒绝了父亲为她安排的婚姻,也推翻了别人给予她的做达官贵人的生活,选择自己创造一个美满的人生。她在多所学校深造,并且在英文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1914年,当清华大学在上海招收留美学生时,陈衡哲凭借其卓越表现获得了一次出国深造的机会。在美国瓦沙女子大学(Vassar College)和芝加哥大学攻读西洋史、西洋文学期间,她深刻体会到了西方科学文化以及自由思想,对此有了切身感受。最终,她以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这段时间里,她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学术水平,还展现出了独特见解,使她在中国近代史上成为一位罕见的女学者和女思想家。

1920年回国后,陈衡哲担任北京大学西洋史教授,以第一位女硕士、女教授的地位书写了一段传奇。她之后又在国立东南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任职,并曾于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工作。在这期间,她撰写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如《西洋史》、《文艺复兴史》、《文艺复兴小史》,这些作品对中国近代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她还以白话文创作小说,被誉为新文学领域中的开拓者之一。

20世纪初期,陈衡哲以其独特语言文字把握能力和敏锐地感知社会生活,将才华横溢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为新文学贡献力量。她的代表作包括1917年的短篇小说《一日》,通过反映美国女子大学新生的一天生活,用白话文讲述故事并发表于《留美学生季报》;以及随后的《小雨点》、《运河与扬子江》,这些作品发表于《新青年》、《小说月报》,广受欢迎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陈衡哲曾经愤慨地致电日本政府抗议,但六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她带领三个孩子逃至庐山,不久随着日军南侵,他们又转移到广州,最终来到香港。当日本偷袭珍珠港使香港沦陷时,全家不得不乘坐法国海轮逃往重庆,此间,他们终于团聚。

1943年初,由周恩来的邀请下,陈衡哲访问红岩村,那里的情景让她印象深刻。在重庆居住五年的时间里,是她居住得最长的一次。在这里,即便是战乱纷飞之际,她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与热情。1976年1月7日,在高龄86岁的时候,因为肺炎并发症离开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师也因病去世,但她的精神遗产依旧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