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料褒姒的正史记载
褒姒正史出自于《史记》史记卷004 周本纪 第四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 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曪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弧箕服,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于道,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妖子出于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礶于褒。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女子者于王以赎罪。□女子出于褒,是为褒姒。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传说
周幽王姬宫涅的王后,褒姒原是一名弃婴,被一对做小买卖的夫妻眉头,在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长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爱如掌上明珠,立为妃,宠冠周王宫,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叹气道:“周王室已面临大祸,这是不可避免的了。”
丙然不出伯阳所预料,原来褒姒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艳丽迷人,周幽王发出重赏,谁能诱发褒姒一笑,赏以千金,虢国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周幽王同褒后并驾游骊山,燃起逢火,擂鼓报警诸侯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至时发现平安无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见一队队兵马,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幽王大喜,终回此失信于诸侯,公无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杀,褒姒被掳,(一说被杀),司马迁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知,”(《史记·周本纪》)意思是说,褒姒不喜笑,周幽王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来了。西周遂亡。
周幽王的妻子
褒姒[bāo sì](《史记》作襃姒,《列女传》作褎姒),生卒年不详,姒姓,褒国人,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
褒姒生性不爱笑,周幽王为取悦褒姒,举烽火召集诸侯,诸侯匆忙赶至,却发觉并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狈退走。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鄫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致使周幽王遭犬戎所杀,褒姒亦遭劫掳,从此下落不明。
褒姒与烽火台
骊山烽火台位于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据说周幽王在此举火戏诸侯,以博王后褒姒一笑,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烽火台底部有一个灶口,在此点燃柴草和狼粪,就会在台顶形成烽火。据说用狼粪烧烟,具有孤烟直上云霄,风吹不斜的特点,因此,烽火台在通讯落后的古代成为有效的边防警报设置。通常是整座山峰都筑台,若京都有急,只要一个烽火台燃烟,烽火台就连锁举火,警报可以快速传递到远方。
褒姒的儿子
姬伯服(前778年-前771年),一说“伯盘”,周幽王与褒姒之子,故姓“姬”,一说不姓“姬”而姓“乜”。兄周平王姬宜臼、周携王姬余臣。周幽王三年(前779年),幽王在后宫见到褒姒而爱上她,生子伯服。因为宠爱褒姒,竟然废掉申王后和太子宜臼,以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申后怒,在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与缯国、西部地区的部族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在骊山脚下杀死幽王和伯服,把周的财物全都拿走。
四大妖姬
四大妖姬,是指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宠妃——妺喜、妲己、褒姒、骊姬。她们美若天仙,国色天香,妖媚动人,倾城倾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可谓是一代红颜祸水,深得君王的宠爱。就连那一国之君为了她们无心朝政,甚至为她们做出一些危害江山社稷之事。
褒姒是不是妖孽
在三大女人中,褒姒的身世和故事最为离奇古怪,且耐人寻味,后世对她的争论和褒贬也最为莫衷一是。
传说,她原本是个孤儿,被一个褒国囚徒作为赎罪的女奴进献给了周王室,既而被好色成僻的周幽王从后宫觅得,从此青云直上,成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妃子。
但褒姒似乎也完全继承了她的前辈妹喜和妲己的忧郁症传统,她的表情是如此的落寞忧愁,郁郁寡欢,以至对身边的任何美味佳肴和荣华富贵都视若无睹。这种与众不同的奇妙韵味,更加剧了幽王对她的万般宠爱。他们的爱情故事,简直就是夏桀与妹喜、殷纣与妲己的再度翻版。 为了博取褒姒的欢颜,周幽王废王后申氏,将她扶为正宫,由此而大大激怒了当朝的文官集团。在一个吏治已经逐渐健全、完善的时代,文官们的立场已变得至关重要。
《史记》记载说,拥戴前王后的御前历史学家伯阳,为此发出了周朝即将灭亡的叹息性预言。为了证明褒姒有罪,他查阅大量古代历史文献,从有关夏朝的点滴记载中找到一些所谓证据,然后精心附会,炮制了一段有关褒姒复杂身世的离奇故事。 今天,我们从《国语》《列女传》和《楚辞》等早期典籍和文献中,仍能分别读到那段离奇故事的原版。
伯阳向世人揭发褒姒的所谓身世,说的是夏朝行将灭亡之前的某个重要时刻,天上突然降下两条神龙,自称是褒国的先祖,然后众目睽睽之下在宫廷当众做起爱来,弄得满地满墙都是龙的。国王下令叫人用匣子盛了那些,然后隆重收藏起来,以为是大吉大利之物。此后,从夏朝到商朝和周朝近千年,一直无人敢动那个宝匣。 文献记载原本到这里已经嘎然中止,而后面接续的曲折故事,则完全是史官伯阳本人的手笔:在数百年之后,周厉王出于好奇打开了这个“潘多拉的盒子”,结果不慎洒在地上,迅速聚形为一头黑色大鳖,在众人的驱赶声中逃到后宫,一头撞上某位只有七八岁的小宫女,令她感而生孕,诞下一个女婴。少女无端产子当然会受到责罚,这个女婴便被人抛出宫墙。
当时民间流传一则童谣说,桑木弓箭和萁草箭套是未来灭绝周王朝的祸害。于是周幽王下令在全国抓捕有关人士,一对因贩卖桑木弓箭和萁草箭套而逃亡的夫妻经过宫墙附近时,被女婴的凄厉哭声所惊动。他们怜惜这个婴儿,就抱着她一起逃到褒国。女婴长大后,被卖给一个褒国人作家奴,后来此人触犯刑律,周王朝要索取他的性命,他便进献这个美丽的女奴来抵罪。这就是褒姒的全部“履历”。史官伯阳把两个毫不相干的故事嫁接到一起,褒姒的孤儿身世,就此被狡诈的史官纳入了妖孽故事的框架,成为一个后人无法更改的标准版本。

周幽王烽火戏诸候的诗句
屈原的楚辞天问里有:
穆王巧挴,夫何周流?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号于市?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诗经·雅 瞻昂】
瞻昂昊天, 则不我惠。 孔填不宁,降此大厉。
邦靡有定, 士民其瘵,蟊贼蟊疾, 靡有夷届。
罪罟不收,靡不夷瘳。
人有土田, 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
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 女覆说之。
哲夫成城, 哲妇倾城。 懿厥哲妇,为枭为鸱。
妇有长舌, 维厉之阶,
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鞫人忮忒, 谮始竟背。 岂曰不极,伊胡为慝!
如贾三倍, 君子是识,熬无公事, 休其蚕织 。
天何以刺? 何神不富? 舍尔介狄,维予胥忌。
不吊不祥, 威仪不类,人之云亡, 邦国殄瘁。
天之降罔, 维其优矣! 人之云亡,心之忧矣!
天之降罔, 维其几矣,人之云亡, 心之悲矣!
觱沸槛泉, 维其深矣。 心之忧矣,宁自今矣。
不自我先, 不自我后,藐藐昊天, 无不克巩。
无忝皇祖,式救尔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