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浙江绍兴余姚人,以“梨洲先生”著称,是明末清初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他认为君权应该受到限制,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他的这一主张对封建君主制度进行了批判,为后来的反抗斗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在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并留下了大量文献,其中《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作品尤其著名。
黄宗羲生于1610年9月24日,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随着明朝灭亡,他投身于东林党,并因拒绝投降而被捕入狱。在顺治二年(1645年),他逃到四明山中,与鲁王联络,与清军作战,最终因力量悬殊失利,被迫隐居。康熙帝曾多次征召,但黄宗羲坚辞不出,一直致力于自己的研究和著作。他在康熙二十九年的晚年再次受命进京,但未能完成,因为健康问题。此后,他继续撰写书籍,最终在1695年8月12日去世。
黄宗羲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理念如“民本”、“限制君权”等,对后世启蒙运动产生过深远影响。他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世界文化发展中的杰出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