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明历史中的文玩文化底蕴与时光共存图

近年来,“文玩”一词在艺术品拍卖市场频繁出现,引发了对其定义的探讨。究竟什么是文玩?哪些艺术品能被归类为文玩?这些问题一直未有明确答案。甚至有些网上售物将核桃、手串等民俗玩物冠名为文玩,也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

“文玩”指的是人们欣赏和喜欢把玩的书画相关艺术品。要成为真正的文玩,它必须具备三个关键特征:专用性、实用性和艺术性。首先,文 玩应是书画时所用的专用品;其次,它应该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再次,它还需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让人愿意欣赏并把它当作一种乐趣。

根据这些标准,我认为,一些不具备书法功能或缺乏审美价值的物品并不称得上是真实的文玩。此外,只是一般工具而非具有特殊意义或美学价值的事务也不适合被归类为文 玩。而那些虽然被文化人喜爱,但并非传统中认为属于“四宝”的对象,也不能轻易认定为真实之“四宝”。更不用说普通的小物件了,这些通常都无法满足我们对于“ 文 ”字背后蕴含文化底蕴 的期待。

“ 文-play”主要以毛笔作为核心,以《 四宝》为基础逐步发展而成的一系列书写与绘画相关的艺术品。这一领域非常丰富,在明代出版的一本名叫《雅集》的著作中,就详细记录了超过40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包括:毛笔、墨水、纸张、砚台及其配件以及其他各种辅助工具等。在这些分类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笔可分大、中、小楷各式,以及提笔和抓笔等形式,而砚则包含抄手砚、砖形砚及山形砚等多种样式。

尽管许多这样的作品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但在选材与设计方面也常见新创造,比如使用百年灵芝制作的手工水盂和筆洗,或采用龙爪枣树枝制成的小型筆挂。这体现出选择材料时追求自然质朴,不追求奢华,并且常常采取竹石精灵之气象,使得作品充满生命力,同时又保持简洁宁静。

至于构思设计造型,则风格各异,有奇巧无穷,有自然无痕,有千锤万斧也有简约求真的哲学;而题材则崇尚古典文学,常见主题有梅兰竹菊这四君子,还有站立卧姿倚坐七种竹影。此外,如宋代汝窑三足洗这样的精品,被誉为珍宝中的珍珠,其制造者历朝历代的大师们也留下了一段段不可磨灭的人间佳话,比如明代竹雕大师朱三松清代制砚大师顾二娘,她们都以自己的才艺赢得后世赞誉。

关于此类话题还有很多,“米芾先生拒官授一印”的故事尤其令人感慨深长。在这个故事中,米芾先生即使面对皇帝赐予高位,也坚持要求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心头之事——一个简单却又充满文化内涵的小小印章。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那份往昔所重视的情操与智慧,是不是仍然值得我们去追寻?

因此,我们看到,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重新理解与创新的方式,将原本只是功利性的商品转化成了既能够体现个人情感,又能够反映出整个民族精神层面的物品,这正是现代社会对于“ 文-play”这一概念所期望达到的境界。如果没有这种深刻的情感寄托,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可能真正地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真正“ 文-play”。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