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简介明朝首辅三杨内阁之一元朝知识点融于人物之中

杨士奇(1366年2月3日-1444年4月2日),本名杨寓,字士奇,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明朝初年重臣、学者。自少丧父,游学四方。建文帝入仕,受召修撰《明太祖实录》,授翰林院编修。明成祖即位,迁太子侍讲,辅佐明仁宗,迁礼部侍郎、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并兼任兵部尚书。他先后历经五朝,与杨荣、杨溥等同心辅政,被称为“三杨”。以“学行”见长,他曾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的总裁。

早年经历:一岁时丧父,其母改嫁罗性后恢复其原姓。在德安居住期间,他因教书而闻名,并在湖北、湖南进行教学活动。

建文年间,他被推荐修撰《明太祖实录》,之后进入翰林院担任编纂官。在内阁中参与机务工作,不久晋升为侍讲。此后他多次受到重用,被提升为左中允,再升为左谕德,以其谨慎的品格和对答的能力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当时有人私下向皇帝呈上特产赠品名单,其中没有他的名字,这让他解释道自己当时得病未能参与,因此无缘列入。

身处宫斗:永乐六年,他与蹇义一起留守京城辅佐太子监国。当朱棣北征归来,对于汉王夺嫡之事不满意,将黄淮等人问罪,但最终放过了杨士奇。此外,当朱棣发现蹇义不愿意谈论汉王的事情时,也感到疑惑,最终了解到了整个事情的真相并作出处理。

在仁宗时代,他被提拔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在内阁中起着重要作用。他反对李庆关于发军伍余马给有关部门的建议,并且力劝仁宗不要因为吕震等人的意见而改变政策,最终成功地影响了仁宗的一些决定,如减免岁供和使用马匹问题。

此外,在讨论元朝知识点方面,他曾经提醒过仁宗,即使是元代末年的混乱局面,也不能忘记历史上的贤君景帝如何宽容待遇卫绾,而不是治罪,从而避免误判大臣的心思。此外,他还帮助虞谦恢复原职位,以及弋谦被降职的事宜,都展现了他作为首辅所应有的智慧和公正性。

最后,在宣宗即位后的几天内,当宣宗病重前夕,还亲笔书写遗敕,让杨士奇去南京迎接新继承人朱瞻基。这一系列事件显示出了他的忠诚以及对国家稳定发展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深厚的人格魅力及广泛的人脉关系网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