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健兰京剧史论研究者兼蒲剧剧作者他是否也曾在纪念马连良演唱会上披露过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范

在1952年九江二中毕业后,蒋健兰又在1956年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学业道路上走完了最后一程。戏剧之情浓于血,她曾在校园里尝试着《求婚》、《升官图》等话剧的舞台。大学时期,她不仅编辑了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还参与了一些小型剧本的创作与编排。在1959年支援文教工作时,她被调至北京市立第十二女中担任语文教师,并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及教研组长等职务。在教育领域,蒋健兰奉献了22年的岁月,在教学方面展现出了许多创新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上的突破。她总结并将这些经验收入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广播教材中。而200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为她的贡献颁发了高级中学奖章。1981年她退休,但这一切都未能阻止她继续关注和支持祖国的小学教育事业,一直到资助贫困少年接受教育。此外,在2004年的3月,她还向总理提出了关于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并得到了积极回应。

退休后的蒋健兰重新回到戏曲领域,不仅继续学习各种地方戏曲,更是投身于戏曲建设工作。她对川、越、闽等地的地方戏曲产生了兴趣,而在《剧本》编辑部期间,更是关注了各类歌谣和京剧的创作演出。在结婚之后,与丈夫刘乃崇共同探索更多关于戲曲艺术家的文章。这段经历让她成为了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不仅能够撰写有关戲曲艺术家的文章,还能帮助一些表演艺术家整理他们的艺术经验。

随后二十多年间,蒋健兰与刘乃崇一起主编了《中国新文艺大系·戲劇卷(1949-1966)》,并参与撰稿工作。两人合著了一系列书籍,如《老兩口談戲——梆子及其他》、《老兩口談戲——川劇》以及列入《中國文聯晚霞文庫》的作品。而且,他们还协助其他人如李笑非写成相關書籍,並指导研究人员完成了一些专题研究报告。

除了文学功底之外,蒋健蘭還有特殊能力,即熟悉各地方言,因此在為各種劇種老藝術家記錄整理他們的藝術經驗時,有着丰富内容、生动语言特点,这也獲得了一些專業人士的赞赏。此外,她还帮助改编几部京剧和地方剧目,并参与为青年戏曲工作者提供文化水平提升培训。

尽管她的父亲蒋彝先生是一位海外知名学者,但他的名字并不广为人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蒋健兰组织展览介绍他的一生,以及出版他的一些作品,如诗集和游记。她还促成了翻译出版他书籍的事宜。

"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流行快速针灸治病方法的时候, 蒋健蘭带领学生去医院学习,为培养“红医员”奠定基础。当亲友需要求医时,她利用所学知识自行治疗,从而提高自己的医疗技能。在37年的时间里,大量亲友、同事来求医。她精通取穴用针技巧,并得到李铭瑞教授指导,最终在治疗脊椎病、妇科病等常见疾病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甚至救活过急诊中的患者。这份义务医生的生活使她影响深远,被誉为“神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