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士大夫这一群体占据了社会的重要位置,他们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与印度的刹帝利和欧洲中古世纪的僧侣教士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士大夫主要指的是儒家学派的知识分子,他们以读书为职业,以作官为目标。在当时环境下,土大夫更具体地指的是担任政府官员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在现职、退休还是未来可能担任官员的人。
周王朝时期,“士”被视为武官,而“大夫”则是文官。西汉王朝为了增加新鲜血液,将战国时代“招贤”的办法模仿过来,让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贤良方正”的人才,这样一个非贵族出身的士大夫阶层逐渐形成。此后东汉王朝继续沿用这一制度,并且更加广泛地选拔“茂才”、“孝廉”,使得非贵族出身的人数越来越多,最终成为一种力量。
通过这样的推荐机制,知识分子才能实现其政治抱负。而推荐标准除了儒家的学识,还包括道德行为。在激烈竞争中,只有那些声誉卓著的人才能引起推荐者的注意。因此,每个知识分子都追求突破记录,以此作为自己的至高无上目标。这一社会风气,在一、二世纪达到了极致,为后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我们可以将这些特点归纳为五类:
首先,是长时间服丧。在儒家学派独霸政权之后,一些人坚持服三年之丧,即便这个习俗在早期被遗忘,但随着大家都开始服丧,它失去了特殊性,因此有人开始加倍服六年之丧,有人甚至连续两次服三年之丧,或者二十年不变。
其次,是辞让财产和辞让官爵。许多人宁愿放弃继承权,也不愿意接受封赏或做公职;反过来,有些知名度很高的人即使被征召也不接受,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清高情操的一种表现,被称作“征君”。
再者,是尚侠尚义,即只考虑义而不计利益,如去报仇或送葬千里,即使冒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
第四是廉洁,对于非法收入及救急解困都保持节俭,不收取任何好处,即使朋友送给亡父奠仪,也会退回去但对于救急却毫无吝啬。
最后是对恩主绝对效忠,就像日本武士或欧洲骑士一样,不仅要冒险犯难,还要牺牲性命。在这过程中有些流弊出现,比如把道德行为当作欺诈手段,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导致大的社会问题,因为维护既得利益,使得推荐和聘任范围逐渐缩小,最终形成了一种门第观念,意味着只有从同一家族产生出来的人才有机会得到相同的地位,从木匠到农民,再到士大夫,每个人都会遵循家庭传统进行选择。
标签: 三年级民间故事有哪些300字左右 、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有哪些 、 我在故宫六百年1080p 、 朱元璋的功绩 、 三皇五帝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