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华赵光义继承者之皇

赵光义简介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赵匡胤,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名讳而改名。开宝九年(976年),继位后即用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两次攻辽,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在位期间,他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国策。

生平早期

赵光义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杜太后的第三个儿子,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他出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护圣营官舍。当他出生的当天夜晚,红光升腾似火,街巷充满异香。他从小聪颖而不群,与别的孩子游戏,都畏服于他。在后周显德七年的兵变中,他参加了陈桥驿事件,并拥立他的兄长为帝。

登基与政治

开宝九年的夜晚,当时任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的赵光义被召入宫中饮酒。当晚共宿宫中。清晨,当时任大内都部署、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兼中书令的大将军临终前,将权力交给了他。这一决定,使得他成为新一任皇帝,即位后又改名为晋王。

当政初期

即位初期,他首先更换了元号至道,以示新的开始并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他也迅速地加强中央集权,并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来替换旧有的武将们。此外,他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南征北战

稳固自己的统治后,他继续推动统一事业。在他的努力下,一系列割据政权纷纷投降,最终实现了一度分裂的中国再次统一。但在对辽国和西夏等外患的战争中,也有不少失利,如雍熙三年(986)的岐沟关大败,以及对西夏党项族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役中的屡次失败,但最终还是选择和解以免进一步损耗国家力量。

传位难题

由于长子因病精神失常,因此一直没有明确的人选作为储君,这导致了长时间内未能解决继承问题直至最后确定寿王 Zhao 元侃为储君,而非废疾多年的长子或其他兄弟。

病重去世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在东京宫中的万岁殿里逝世,其子 Zhao 元侃即位,是为真宗。大赦天下,为其追谥“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称“太宗”。同一年农历十月,被安葬在永熙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