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画像仿佛在国政纷争中巡游故宫之外

导读:清朝皇帝画像,金銮殿是明代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所建,最初名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更名为“皇极殿”,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殿”。虽然它作为皇帝上朝的地方,但实际处理国政的地点并不在此,只有在举行重大典礼时才会使用。那么,清朝皇帝们在哪里处理国政呢?

自明初至清末,24位皇帝均在太和殿参加盛大典礼,如登基、婚礼、册封后妃以及出征诏命,每年的万寿节、元旦和冬至三大节也都要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而从乾隆五十四年起,“传胪”则开始在保和殿进行。

网络配图

【明朝御门听政】 明代的朝会制度由朱元璋创立,完善于朱棣手中。除了正朝,还有常朝,即朔望朝和日 朝。在洪武时期,每月朔望日将百官召集到奉天殿进行仪式性质的会议,而非正式处理国事。此外,有早晨每日举行的一次简短仪式,即日 朝,在华盖或奉天门进行,此后因寒冷而变更了时间。

然而,这种制度随着宣德十年的改革而发生变化,以英宗即位之际停止午朝,并简化早朝程序。一方面减少了频繁奏事,使得上京成为象征性的行为;另一方面,当神宗即位时又调整回每月九日上京一次的制度,这一模式一直延续到明末。

相比之下,清代并没有形成像样的早晨聚集官员议事制度,其实权主要掌握于内阁,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当需要特别关注重大政治事务时才召见。这也是康熙及之后几个帝王都较少真正参与故宫办公的情况所导致。而康熙二十三年及二十八年的南巡期间,他对江南风光产生深刻印象,最终决定仿照江南园林修建畅春园作为避暑与听政之地。

雍正时代,他把圆明园升格为帝国中心,并扩建了许多建筑,以便于听政工作。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能够远离喧嚣,同时保持国家运作正常。他不仅喜欢畅春园,而且把附近其他一些地方赏赐给他的儿子们居住。雍正最著名的是他加强圆明园建设,将其升级成为一个可以同时兼具宫廷区中的外部与内部功能空间的地标性建筑,是他专心致志于理政的一个重要场所。

最后,从乾隆时代看来,那个时候圆明园成了他们处理官方事务的地方之一,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很多时间留下来享受自然美景,比如去承德避暑山庄或曲阜等地休息放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