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晋朝不是最垃圾的朝代吗看看拿破仑进了科举试题(图)

自古以来,中国的科举考试一直是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以其分科取士闻名。从隋炀帝时期开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学校教育推行,它在历代皇朝中招募了无数杰出人才,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令人称奇的故事。

在那个没有照像技术的时代,考生身份的确认依赖于文字描述。在清代,有一位姓胡的考官,他以严格著称,在监考时会仔细核对每个人的年龄和相貌。根据名册记载,将那些长须但不浓密者形容为“微须”,因此他拒绝了所有戴胡须的人。一位不满的情况下,据理力争,但胡考官却怒斥:“你不知道朱熹注释中的‘微,无也’吗?”那位考生则反唇相讥说:“如果按照您的解释,《论语》中‘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赤身露体地经过宋国?”

到了清末,当废除八股政策后,命题多涉及历史知识。据说有一次考试题目要求比较中西史事,其中有一个问题叫做《项羽拿破仑论》,然而大部分考生都不知道“拿破仑”是谁。

有一位学生提前打破这个难题,他写道:“项羽能拔山,只要车轮被摧毁,我就能轻易拿起它。”然后他继续阐述道:“车轮已经被摧毁,它必然轻巧,即使普通人也能把它拿起来,那还用得着项羽?使用项羽来搬运这辆车轮实属浪费英雄,这样的力量无法施展,也无法产生效果,不正好体现了识人善用的智慧吗?”

乌尔恭额曾任浙江巡抚,他亲临书院监视一次考试。那时候,大人们正在争先恐后地吃饭,看起来很乱。他皱眉说道:“看样子像是群老鼠!”众人听后面面相觑,一位学者即刻想出了回答:“虽然鼠类大小不同都称为老鼠;而龟甲雌雄不同的两种动物,都姓乌。”

为了彰显对人才的重视,前清规定童生考试每县至少录取三名。但是在某偏远山区县份,因为文化教育水平极低,每年的报考人数只剩下三个人。当主试官收集试卷一看,不禁惊叹,因为其中一个人只写了一句“且去”,另一个人只抄题目什么都不写;第三个竟然连试题都没抄。这场面让主试官无可奈何,只好随手批准第一个只写“且去”的选手作为第一名,并批评他们一定胸怀大志。而第二、三名分别给予其他两人,他们各自表现出的才华和谨慎让主试官印象深刻。

科举趣事丰富多彩,从未有人质疑它们是否真实发生过,或许有些故事只是传说的产物。不过,无论如何,这些故事都是展示过去社会生活的一小部分,而我们今天仍旧能够感受到那些时代精神和文化气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