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顺序列表自然界的惩罚与他们的规矩

自咸丰时期起,清朝的皇帝不仅失去了曾经的英勇与武艺,更是无法有效地处理国家大事。他们既不能亲征于战场,也无法救民于水火之中;既无能耐管理国家内部事务,如财政、工商、科技等,又导致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不断下滑,频遭外国列强欺凌。继承者同治和光绪二帝,更显得软弱无力,他们被慈禧太后牵着鼻子走,不断受到她的操控。尤其是光绪,他曾有意改革,但很快就被打败了。他目睹珍妃被“老佛爷”推入井里,却无力阻止,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窝囊透顶。而末代皇帝宣统(溥仪)更是一位年幼的“阿斗”,三岁即登基,只能眼看着满朝文武人潮涌动,自己却只能哭泣不已。

清朝对皇帝设立了一系列惩罚措施,以防止他们犯错。在陵墓设计上,即使康雍乾时期的陵寝豪华富丽,但到了道光时代,就显得节俭多了。如慕陵规模虽然缩小,但已经省略了许多装饰性建筑,并且没有设置神功碑。这体现出清朝的一项规矩:凡丢失国土者不得立此碑。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启了赔款割地的先例,是一份厚颜无耻的地面书写错误。常言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道光因丢失香港而红着脸躺在未完善的陵墓里,他一定盼望着自己的后代早日收复失地,早日弥补罪过。

我不知道在大清以前,还有哪一个朝代如此严格规定丢失国土者死后不配享圣德神功碑,这种戒律带有一种罪不可谅、死有余辜的情感。我宁愿将其视为清朝创新的遗产——一种对昏君警告,让他们保护好祖宗积累下的遗产,一旦差池,便是不肖子孙也。这应该是一种制约昏庸帝王的手段,以免他们无所顾忌地挥霍腐化乃至割让土地。

爱新觉罗氏家族规则虽使道光以下诸帝死后无碑,但并未阻挡住国力衰竭、国土沦丧的命运。此外,由于这些规矩代表最高意志,有些基本上雷打不动得以贯彻,如是否建立圣德神功碑绝对与该君主政绩挂钩。如果像鸦片战争那样落败丢掉香港,那么即便香港只是小小的一个弹丸之地,也足以让道光羞辱不堪,死不瞑目了。

从宏观体制方面来看,从明到清,都袭用前朝衣钵,本应省心省力。但打江山的人并不满足,在一些至关重要细节上又谋求变革,以期制度更完善,其中也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好点子,最具创新意识的是选立贤才作为继承法。

相比明 朝嫡长子继承制,将机会平等给予每个皇子,看谁才学武艺最突出,这样减少了昏君祸乱,对国家安全也更保险。此举确保非等闲之辈难以企及。而同治六岁即开始学习,由翰林院编修李鸿藻教授,再由两宫太后的特聘师傅进行深造,使得各位皇子的教育竞争异常激烈,每个人都想以优势取胜,为父母争取那张关键选票,因此更加勤勉显示自己新学到的文韬武略。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即使成绩差异微乎其微,也足够困扰父皇,让谁当班干部成为难题之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