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联道德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喇万慧道长,生于1902年6月7日,乳名胜祖,字兆铭,“万慧”是道号。因语音洪亮,故被同道谐称“喇叭”。湖北省丹江口市(原均县)城关镇人。汉族。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为职业道教音乐家。
早年生活
喇幼年时腹部生疮,曾往均县北太山庙求药未愈,复到武当山向祖师求医,并许愿如病愈后即来侍奉香火。经服药并疗养月余后病瘥,其母遂送喇到武当山金顶出家,当时喇年仅八岁。
学习经历
初到武当山时作茶童侍人。十岁开始读《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儒书三年。十三岁时,道人刘宗湖教人吹笛,由于“道笃”(保守之意),恒闭门传艺,而喇在窗外自学,对管、铙、钹、鼓等器乐历时八年。此外,对于法器牌子以及步罡踏斗的禹步,以及各种符咒,从都讲(法事科仪中的法师)到高功(法事科仪的主持人)的各种基本技艺,也通晓并运用自如。
成就与贡献
至二十岁左右,对主要韵腔及器乐曲牌及各种法器牌子的念唱吹打技艺已相当精湛。在其一生中,他不仅对武当山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还为整理和保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参与了多次国家级文化活动,如襄阳地区文化局组织的民乐汇演,一等奖获得者。
晚年回顾
1991年,在武当紫宵宫善终于九十高龄。在其一生的旅途中,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社会服务上,都展现了他作为一名职业道士所拥有的专业素养和对传统文化保护的一种坚定承诺。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位伟大的民族艺术工作者留下了一片片璀璨夺目的足迹,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对世界各地的人们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追随者,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古老而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而他的名字,即便已经静静躺在历史的大地上,却依然响彻每一个角落,让我们不忘记那些光辉灿烂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让我们的灵魂得以净化与升华。这就是喇万慧这一代人的遗产——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永恒不朽的情感纽带,将我们连接起过去与未来,将我们的内心充满希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