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故事中的高文秀人物篇

在古代的中国历史中,武则天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武周”。她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便是高文秀。他是一位忠诚、智慧和勇敢的将领,在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记载,但在文学作品中,他成为了许多英雄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双献功》这部杂剧以水浒英雄李逵为主角,讲述了他下山保护郓城县孙孔目与妻子郭念儿到东岳庙进香还愿。然而,当他们途径白衙内家时,白衙内竟然私通权豪势要害孙孔目,而后假借大衙门坐堂,将孙孔目打入死囚牢里。李逵知道此事后,并没有鲁莽地抡起板斧去劫狱救人,而是采取了一种巧妙的手段,即扮做一个呆头呆脑的庄稼后生,以笨拙的言行麻痹牢子,并骗其吃下放了药的香饭,然后救出孙孔目及其他押在牢里的囚犯。

第二天,李逵又乔装打扮成一个“伺候人”,混进白衙内家中。在醉眼朦胧之际,他趁机杀死了白衙内和郭念儿,然后提着两个人头上梁山献功。这出戏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还通过李逵只身深入敌人营垒、智劫牢狱、府衙杀奸等矛盾冲突,以及粗人用细这一喜剧性的安排,刻画了李逵在特定戏剧冲突环境中的勇敢而机智性格特点,同时也歌颂了他的不畏艰险救人的高贵品质。

至于三十六个好汉,他们最初只是水浒故事中的小喽罗集群,不是一个明确指向单个头领或一百单八人的概念。这个演变,一般都认为始于元杂剧如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里的宋江台词:“某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但实际上,这些“伙”并不代表具体的人数,而是指许多起义群众结合起来组成的武装集团,因此不能把三十六大伙加七十二小伙,说成是一百单八条好汉。

关于高文秀,他是一位杰出的元代戏曲作者,其作品气调豪迈奔放,对后世戏曲有着重要影响。他的《太和正音谱》评其文词如“金瓶牡丹”,形象鲜明生动,与关汉卿相近。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他的作品已散佚,只剩下几部杂剧,如《赵元遇上皇》、《须贾谇范雎》及《刘玄德独赴襄阳会》,以及一些散曲。此外,《渑池会》的结构形式也是对元杂剧传统的一次创新,它采用“四折二楔子”的结构形式,与一般四折一楔体制不同,使得人物描写更加丰满,更显戏剧性强。

总之,无论是在历史上的实践还是文学上的创作,都有无数英雄好汉留给我们宝贵教训和启示。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通过史诗般的大型事件还是个人微小的情感波动,都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那些往昔的人物及其时代背景,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地球村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