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的历史故事如同古老的城墙每一砖一石都承载着千年岁月的沉淀和风霜

邹德淹:云南知县一生,留下历史的痕迹

在清代同治年间,云南省出现了一位名叫邹德淹的人物,他以字小范,又称景贤。出生于敦信团利村(今洋溪镇),他的故事就像一块古老的城墙,每一砖一石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邹德淹在光绪二十八年乡试中获得举人资格,被派为通判候选人,并且负责云南蒙自关道的文牍和印信工作。在法日两国合修滇越铁路期间,他因坚持正义,不畏强权,与法国领事产生了冲突。然而,他被认为有吏才,被任命为安平厅守护,使得他成为了一个难以调和多元民族关系的人物。

安平厅位于边陲,接壤安南(今越南),交界之地长达900余里,各种族杂居,这里的匪盗不时发生,也让地方上充满了挑战。但是,在短短的一月时间内,邹德淹就成功解决了37起多年的疑案,为数十人解除了冤狱。他还处理了与法属安南少数民族首领项从周之间的纠纷,最终使得法军无奈放弃并退回原来的位置。

由于法国方面借故与清政府争执,他们提议杀掉项从周来结束这场争端,但最终因为邹德淹对此事进行辩论:“戮无辜之义民,不仁也;徇虎狼之异族,不勇也,无勇而又不仁,是何等国家?”朝廷最后听取他的意见,将项从周释放。此外,他还通过减低照费来鼓励民众种植,使得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地方,并利用所节省下的钱兴办学校。

不过,这些成就并没有逃脱台司官员陈先沅的嫉妒,因为他将这些成就是“肥于府缺”的诽谤传到台司,因此台司派亲信去调查。后来,因为其在筹备学校的问题上展现出的能力,而被台司器重。他最终免于撤职,并改调定远厅,那里只有18所小学,但经过他的努力,一年内增加到了110所,小学师资也由塾师中选拔优质者充任。

宣统元年,他补任中甸同知,再次迁往宜良、文山等地,都因为推行利民政策未能完全完成任务。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由于家乡需要,他婉言辞归,最终病逝家中,享年62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