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讲红色故事2分钟

我,严复,在1854年的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出生于福建的候官县盖山镇阳岐村一个中医世家。1866年,我父亲去世后,我放弃了走科举“正途”的机会。在1867年,我进入了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并改名为宗光,字又陵。

1871年,我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我在“建威”和“扬武”两舰实习五年。1872年,我取得选用道员资格,并改名为复,字几道。

我在海军事业上有着不凡的成就。在1877年3月,我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之后,在1880年代初期,我担任过北洋水师学堂教习,并曾帮助黎元洪等人学习。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呼吁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我还创办了俄文馆并任总办,是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之一。此外,还帮助张元济创办通艺学堂,并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的《时务报》的成立。

1898年,当时的光绪帝命我到京城觐见,以阐述我的变法主张。在这一期间,也出版了一些重要著作,如《上光绪皇帝》,并参与筹划宪政改革。但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国闻报”也被迫停刊。

1900年代初期,因义和团运动爆发,我离开天津避居上海。在此期间,又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参加汪康年的“中国议会”,并担任副会长。此外,还创办名学会进行讲演工作,以及对西方现代教育思想进行传播和推广。

1901至1909年的时间里,即便身处不同的职位——从开平矿务局总办到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我始终致力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文化交流。1911至1913之间,再次回到北京大学校长一职,但因健康原因辞职后,不久即成为约议议员及参政院参政,继续参与宪法起草工作直至袁世凯死后才停止其政治活动。

1920年代末,由于健康状况恶化,最终回归故乡福州养病,最终在1921年的10月27日与世长辞,这是我一生的最后画面。而这段经历,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对当时乃至今后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