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天地之大德,人心所向的根本。古代圣贤们在治国理政中,都非常重视和谐与团结,认为这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
在《论语》中,有一则著名的故事,说孔子曾经到齐国去访问,他见到齐景公后,对他说:“吾闻诸侯有三乐,一曰丧于他邦;二曰求于我邦;三曰战于他邦。”孔子认为,这三种情况都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最好的办法是“内省不问外事”。
孔子的学生颜回有一次从鲁国来到了齐国,路过一个小村庄时,看见老百姓相互之间关系融洽,不见争吵斗殴。颜回感到非常惊讶,就问旁边的一个老农民:“这里的人为什么如此和睦相处?”那老农民回答说:“我们大家共同耕作,我们的一切收获都是大家一起分配,没有一人独自拥有,因此彼此都很珍惜。”
在《孟子·梁惠王下》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梁惠王对孟子说,“吾以百万之师攻周,则周必破矣。”孟子答道,“陛下以仁义礼智攻周,则周必服矣。”梁惠王听后深感启迪,从此开始实行仁义礼智,以德化敌,使得当时许多诸侯纷纷归顺。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记载了楚文王与晋献公之间的一段往事。当时楚文王准备进攻晋军,但是在征讨之前,他先派使者去晋献公那里告知自己的意图,并且表示愿意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两位君主进行了一场长时间的心灵对话,最终双方达成了共识,即楚军撤退并放弃进攻计划,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坚持用和平手段解决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