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乘胜挥师东进,又向张士诚部发动进攻。至正二十五年十月,命大将徐达进取淮东,克泰州,继而围攻高邮。朱元璋则率军截击张士诚来犯之军。 (一)顺帝即位后的朝权之争 1。顺帝被册立的前前后后文宗在弑兄明宗,复登皇位之后,大兴文事,整顿吏治,颇思大有为于天下,但却短命而亡,年仅29岁。是时,其子燕帖古思虽然年幼,本当立为皇太子而承帝位。然而大概是出于毒死长兄明宗之后的忏悔之心,于是文宗立下遗嘱,不立己子,反而命立明宗之后代子孙为帝。虽然权臣燕铁木儿曾向文宗皇后请求改变遗嘱,立燕帖古思为帝,却没有得到皇后的支持。 明宗被毒杀之后,曾留有二子。长子妥懽帖睦尔,为迈来迪皇后所生,其母早死。幼子懿璘质班,为八不沙皇后所生。明宗被鸩时,年仅4岁。于是与其母一同来到大都,受到文宗的喜爱。及文宗皇后以谗言杀害明宗皇后八不沙时,并诬妥懽帖睦尔非明宗之子,而将其流放到高丽(今)大青岛中。其后,又移至广西静江。而懿璘质班,由于受到文宗的喜爱,则一直留在大都,被哺育于宫中。 经过比较,文宗皇后与燕铁木儿自然都同意册立明宗幼子懿璘质班为帝,以其年幼而便于控制。至顺三年(1332年)十月在文宗皇后的主持下,召集蒙古诸王、贵族会于大都,为懿璘质班举行即位大礼,是为宁宗。而实际掌握朝中大权的,仍是文宗皇后(时被封为皇太后)与燕铁木儿。 宁宗被册立后,皇太后卜答失里为进一步扩大势力,又设立中政院,命近侍宦官铁古思、哈里兀答儿、黑狗者、阔阔出等人皆为中政院使。又将英宗时废弃的徽政院重立,而命伯颜、伯撒里、常不蘭奚等重臣为其院使。然而,宁宗即位仅1月有余,大概因事触怒了皇太后,于是夭死,成为元朝乃至于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之一。 宁宗死后,燕铁木儿再次提出立文宗之子燕铁古思为帝的请求。然而,令惑不解的是,皇太后却再次予以反对,仍以燕帖古思年幼为名,而主张重立明宗长子、被谪放到广西静江的妥懽帖睦尔为帝。由于皇太后的坚持,燕铁木儿不得已,派人前往广西,将妥懽帖睦尔接到大都。 是时,宫内、朝中为立帝之事大概争论十分尖锐。主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之官又扬言,妥懽帖睦尔不可立为帝, 立则天下乱 。故而拖延达半年之久,其事仍没有定论。直到燕铁木儿病死,在皇太后的主持下,才于至顺四年六月,为妥懽帖睦尔举行了即位仪式,是为元顺帝。并且再次效仿武宗、仁宗兄弟相授之法,立下协定,顺帝死后,皇位将传于文宗之子燕帖古思。 自古以来,史有明鉴而人多不察,乃使历史性的重大错误时有发生。仁宗之改易皇储,文宗之鸩兄复立,屈指仅10年间之事。皇太后卜答失里竟然不接受其血的教训,反而立仇人之子为帝,以致于后来自食恶果,文宗之血脉,也就自然要断送在顺帝手中。 2。权臣的跋扈与覆亡自从顺帝登上皇位,就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是宫中的势力。文宗后卜答失里被尊为太皇太后, 仍称制临朝 。而其子燕帖古思,则被立为皇太子,作为皇位的直接继承人。另一方面,是朝中的势力。是时,燕铁木儿虽然已死,但是他的弟弟撒敦出任中书省左丞相,他的儿子唐其势出任御史大夫,而他的女儿伯牙吾氏,又被立为顺帝的皇后。这两股势力影响之大,足以左右政局,而不把这个年仅14岁的小皇帝放在眼中。 顺帝虽然年幼,却已是饱经磨难,城府颇深。对于这两股威胁他的势力,准备一一除去。他首先对准的目标,就是骄横跋扈的燕铁木儿家族。撒敦、唐其势等人都曾参与了扶立文宗的军事,并都立有汗马功劳,故而对其骄横跋扈的种种行为,文宗是可以容忍的。到顺帝即位后,情况已有很大不同。燕铁木儿一方面有着毒杀明宗的嫌疑,另一方面,又在顺帝即位时加以阻拦,新仇旧恨集于一身,顺帝自然对其家族毫无好感。唐其势等人,不察此理,仍是骄横万分,只能带来恶运,给顺帝找到翦除的借口。 顺帝即位后,任命朝中的另一重臣伯颜为中书省右丞相,以代替燕铁木儿的位置。这使唐其势等人极为不满,于是扬言: 天下本我家天下也,伯颜何人,而位居吾上! 并准备仿效其父燕铁木儿的方法,再搞一次,立宗王晃火帖木儿(蒙哥汗之后裔)为帝,而将顺帝及伯颜除去。 元统三年(1335年)六月底,唐其势与宗王晃火帖木儿、答里等人联系之后,自率亲兵冲入皇宫,准备发动。但是,他的阴谋已经被伯颜等人得知,早有防备,遂被捕获,旋即诛杀。不久,顺帝又将皇后伯牙吾氏迁逐出宫,伯颜遂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民舍中将其毒死。参与的同谋宗王晃火帖木儿,答里等人起兵反抗,不久失败,亦被捕杀。至此,权臣燕铁木儿一系的势力基本上被翦除了。 顺帝利用重臣伯颜的力量,除去了夙仇燕铁木儿一系的势力。没想到,却招致伯颜一系势力的迅速扩张。为奖赏伯颜的功劳,顺帝赐其世袭 答剌罕 之号,又诏命其为大丞相,独柄。伯颜势力之盛,上追当年之燕铁木儿,有过之而无不及。 伯颜又受命统辖诸侍卫精兵,每从顺帝出行,扈拥伯颜者极众, 而帝侧仪卫反落落如晨星。 伯颜曾与宗王彻彻笃有怨,于是奏请顺帝将其赐死。 当顺帝尚未同意时,就擅自传圣旨将彻彻笃杀死。又曾奏请贬黜宗王帖木儿不花、宽彻普化等,也是还没等顺帝同意,就传旨而行。 对于权臣伯颜的跋扈行为,顺帝当然不能容忍。但是,就连顺帝身边的侍从,也有许多是伯颜的亲信。顺帝的一举一动,都在伯颜的监视之下。要想除去伯颜,十分困难。况且在这时的朝中,已经没有其他大臣的势力足以和伯颜相抗衡。顺帝每思及此,即潸然泪下,但却一筹莫展。 时有伯颜之侄脱脱,自幼从名士吴直方学习儒术,以忠君报国为己任。 在与顺帝交谈之间,多次表示愿意忠君报国,虽大义灭亲亦不足惜。于是,顺帝命自己的亲信世杰班、阿鲁二人与其相结交,共谋除去伯颜之策。 后至元五年(1339年)夏,伯颜从顺帝避暑上都,是秋,又出巡应昌。 脱脱、世杰班等人本想乘机将其除去,但由于取胜把握不大,未敢轻举妄动。 及回到大都,脱脱等人又在皇宫之内埋伏有重兵,准备在伯颜入宫时,将其除去。但是,却被伯颜察觉。于是召来脱脱,加以责问。脱脱只能以帝王所居之地,不得不严加防备为辞加以掩饰。但是,伯颜已经起了疑心,更加留心增兵自卫,遂使脱脱等人难于下手。 翌年二月,伯颜依照常例,请顺帝一行出巡柳林行宫,打猎为乐。脱脱等认为这是除去伯颜的好机会,于是让顺帝推托身体有病。伯颜又请皇太子燕帖古思同行,得到顺帝同意,遂率众出城。脱脱等人立刻命令自己的亲信卫士把守各个城门,然后连夜在皇宫中起草诏书,宣布伯颜的罪状,将其贬黜到河南行省。又乘夜将皇太子接回城中。 第二天拂晓,顺帝派亲信赶到柳林,宣布诏书。伯颜闻讯,派人回城询问被贬原故,脱脱站在城上,劝其卫兵皆散去。伯颜又请求在贬往河南之前,面见顺帝,亲自辞行,也被脱脱所拒绝。伯颜无奈,只得上路。手下众多亲信、卫兵等,一哄而散。这个不可一世的权臣就这样被黜免了。未几,顺帝又下令,将伯颜流放到南恩州的阳春县安置。伯颜羞愤交加,病死在流放途中的龙兴路(今江西南昌)的驿舍之中。 3。顺帝清除异己势力顺帝在即位后,利用朝中大臣之间的矛盾,连续除去燕铁木儿、伯颜两大官僚集团的势力之后,将中央政府的权力收归己有。同时,也在积极策划,为除去宫中的异己势力而努力。后至元二年(1336年)二月,顺帝下令, 追尊帝生母迈来迪为贞裕徽圣皇后。 翌年三月,又将死去的幼弟懿璘质班追谥为 冲圣嗣孝皇帝 ,列入祭祀列祖列宗的太庙之中,庙号 宁宗.这些做法,多少意味着一些对文宗一系明宗一系的反抗。然而,因其合于典制、礼法,又令文宗后卜答失里无懈可击。 待到后至元六年,顺帝除去权臣伯颜后,势力日益强大,于是,开始对文宗一系的势力加以翦除,以报当年的杀父之仇。同年六月底,顺帝下诏,公布文宗杀害明宗的罪行于天下,诏书曰:文宗 假让位之名,以宝玺来上,……当躬迓之际,乃与其臣月鲁不花、也里牙、明里董阿等谋为不轨,使我皇考饮恨上宾。 然后,又列举了文宗后对自己的, 乃构邪言,嫁祸于八不沙皇后,谓朕非明宗之子,遂俾出居遐陬。祖宗大业,几于不继。 有此诸大罪,当然要加以重责。于是下令,将文宗之神位从太庙中除去。又下令,将文宗皇后卜答失里贬置于东安州(今河北廊坊市),旋即处死。而文宗之子,时已被立为皇太子的燕帖古思,则被流放到高丽(今)去,以报当年自己被流放到高丽大青岛之仇。然而,燕帖古思还没有来得及到达高丽,就在流放途中被大臣月阔察儿杀死。 顺帝在即位后的7年之间,逐步掌握了宫中、朝中的大权,先后除去了燕铁木儿、伯颜及文宗皇后等异己势力,开始成为整个帝国的真正统治者。 于是下令,改元 至正 ,准备作一番大事业。时掌有中书省大权的重臣脱脱,也能尽力辅弼,除去伯颜时所行之弊政, 开马禁,减盐额,蠲负逋,又开经筵,遴选儒臣以劝讲 ,并恢复了被伯颜罢废的科举之制。种种举措,皆利国利民,颇有中兴之望。 但是,好景不长。不久,顺帝由于受到奸臣哈麻、搠思监,宦官朴不花等人的迷惑,整日醉心于声色之娱,无心理政。而脱脱又受到同事官僚的排挤,而辞官侍奉老父西归。朝政愈益。蒙古统治集团内部又因为争权夺利而相互激斗,更加削弱了其统治力量。 (二)顺帝的统治 1。顺帝的腐化 顺帝在即位之初尚年幼,又无实权,故而当其父明宗旧臣阿鲁辉帖木儿向他献计说: 天下事重,宜委宰相决之,庶可责其成功。若躬自听断,则必负恶名。 顺帝乃听信了他的话,朝中大事,皆命众臣掌管,而自己深居宫中,无所事事,坐享其成。时有权臣伯颜等把持朝政,自然不用他费心。 及除去伯颜和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等异己势力后,朝中大事,皆由丞相脱脱主持,大有中兴之望,未几,脱脱又受谗被挤出中央政府。于是朝权则被众奸臣所掌握。是时,宫内的宦官势力,由于受到宫廷政争的影响,也迅速增长,甚至有的大宦官,竟然被赐封为三公之一的司徒。 这些奸臣、宦官们为了赢得顺帝的宠幸,巩固自己的权势,乃千方百计地引诱顺帝醉心于声色犬马之娱,技巧机械之玩。因顺帝心灵手巧,极为喜爱手工艺制作,于是宦官们迎合其爱好,在皇宫内的太液池里打造龙舟,请顺帝亲手设计图纸。所造龙舟,船身长一百二十尺(约合40米),宽二十尺(约合7米)。船上布置有五彩金妆,又有龙头、龙爪、龙尾等。每当船在湖中行驶, 其龙首、眼、口、爪、尾皆动 ,十分精巧。顺帝及宫内妃子、宫女、宦官等,乘船往来于太液池中,岁时嬉戏,以为乐趣。 顺帝又很精通机械传动工艺技术,自制有七宝宫漏(古代的计时装置之一种,即今日钟表之前身)。该宫漏高约六、七尺(约合2米左右),宽三尺余。下部有木柜,柜中装有大小水壶,注水其中,转运以计算时间长短。 柜上设置有佛教仙地三圣殿。又有手捧时刻筹的玉女,持钟、钲的神人。每当到了时辰,玉女即从水中浮出,以显示其筹。而神人则自行击钟、钲以报时。柜两侧又有狮、凤等瑞兽及飞仙6人,也都随着时刻自动舞蹈。 其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鲜有。 顺帝既醉心于高超的 鲁班 之艺,自然无心过问国家大事,任由奸臣们肆意胡为。 更有甚者,诸奸臣、宦官熟知元朝诸帝皆笃信佛法,于是打着尊崇佛教的幌子,诱导顺帝大行淫乐。时有顺帝近侍之臣哈麻,私下向顺帝介绍印度佛教中的 运气术 ,又号 演揲儿法 (意为大喜乐),哈麻之妹婿秃鲁帖木儿又进上藏僧所传之 秘密法 ,又号 双修法.顺帝为其所惑,乃 广取女妇,惟淫戏是乐。 甚至 君臣宣淫,……丑声秽行,著闻于外,虽市井之人,亦恶闻之。 由于顺帝醉心于声色之娱,故而对哈麻等奸臣,宠信无比。任其胡为,即使谏官屡加,也百般包庇。 顺帝为了肆行淫乐,又在宫中大兴土木,拆毁清宁殿前的旧帐殿,改建为百花宫(又称为 月宫 ),令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在其中演习 十六天魔舞 ,又命宦官长安迭不花统领其事。平时所行 双修法 、 运气术 等,亦在其中。 此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亦被其术所迷惑,曾在清宁殿中观习其法,并声称: 李好文先生教我儒书多年,尚不省其义。今听佛法,一夜即能晓焉。 父子、君臣同行淫乐,其腐化堕落之深,大概只有夏桀、商纣等昏君可以相比。且上行下效,君臣无道,国运日衰。 2。状况的顺帝时的朝廷之中,众大臣为了争权夺利,相互之间有的结党营私,为己谋利;有的激烈攻讦,排除异己,党争纷仍。至正初年,脱脱除去伯颜后,任中书省右丞相,大权独揽。其后,因与左丞相别儿怯不花有怨不和,乃辞去相位。不久,又因其父马扎儿台被别儿怯不花谗言所害,贬徙甘肃,乃陪伴同行。而别儿怯不花则与太平、韩嘉纳、秃满迭儿等结为私党,把持朝政。 到至正九年(1349年),脱脱被顺帝召回,复入中书省为右丞相,乃贬谪太平于陕西,别儿怯不花出居般阳,秃满迭儿出谪四川,旋被杀。韩嘉纳则流死于奴儿干。时又因近侍哈麻亦仇视别儿怯不花等人,脱脱遂与其相结交。不久,二人又结怨,哈麻反被脱脱逐出中书省,任宣政院使。及脱脱率大军南下农民起义军时,哈麻乘机复入中书省任职。并在皇后奇氏面前屡出谗言诋毁脱脱。他还勾结御史大夫汪家奴对脱脱加以。顺帝不明,于是将脱脱罢官,未几流放于云南大理,家产被籍没。哈麻仍不放手,又遣使将脱脱毒死在云南流放之地。 此后,太平复被召入,重任中书省左丞相,主持朝政。及皇后奇氏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预谋逼迫顺帝禅位,找太平商议,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太平却默然不语,态度暖昧。皇太子由此而生忌恨,乃欲除去太平。太平已知其意,称病辞职。朝中大权,遂落入皇太子之党羽搠思监手中。其后,帝党、后党为争权而公开火并,搠思监被孛罗铁木儿等所杀。朝政大乱,直至。 在顺帝一朝,中央政府大官僚们为争权夺利而打得不可开交。同时,地方政府中的中下层官僚们,则在为搜括百姓钱财而 奋斗.上级官吏搜括下级官吏的钱财称为 拜见钱 ,官吏转任搜括属下吏民的迎送之钱称为 人情钱 ,逢年过节搜括百姓的钱财称为 追节钱 ,日常办事而搜括百姓之钱财称为 公事钱 、 常例钱 等等,其名目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另外,由于受到中央政府党争激烈的影响,地方官吏的委任,已不是用政绩的优劣来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根据年龄的大小,年老过65岁者优先委任。这些老官上任之后自然要尽力搜括,以免年老退休而无权再敛民财。更有甚者,中央各部之官因争权激烈,而无暇顾及地方官的委任,使各地之地方官吏多有阙额。如当时在山东任职的官吏苏天爵就曾上书论及山东阙员的严重情况。仅山东一省,即缺宣慰司之宣慰使2员,各总管府之总管5员,各知州3员, 其余佐贰之职,阙者尚多有之。 一方面是年老者优先委任,一方面是阙官严重,地方吏治状况之差,不言而喻。这也严重地削弱了元朝的统治力量。 而是时,蒙古统治者整日花天酒地,挥霍巨额民财,政府搜括百姓的钱财,已经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极限,仍不足以供统治者的支出。于是,政府只得靠滥发钞币来满足一时之急需。致使政府所印钞币迅速贬值,而把其贬值带来的损失直接转嫁到广大百姓的头上。如顺帝在后至元四年(1338年)曾下令,印造钞本百二十万锭.到了至正十二年,印钞之数已多达200万锭。到至正十六年,再猛增到600万锭。这些元朝政府发行的纸币,已经是一钱不值。 当时百姓对于元朝政府的,作有《醉太平》小令一首,给予深刻的揭露。词曰: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作官,官作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在这种的政府统治下,百姓已经没有了生路,再加上连年的严重自然灾害。苍生惨遭涂炭,整个社会经济走上了崩溃的道路。随之而来的,自然是蜂起的农民反抗斗争。 3。自然灾害的影响在顺帝一朝,由于统治者的腐化堕落,地方官吏的贪婪无能,故而无法组织有效的农业生产。百姓在沉重的赋税剥削下,已是难于维持生计。再遇上较大的自然灾害,简单再生产也遭到破坏,只得流离失所,典妻卖儿,甚至出现 人相食 的惨状。而顺帝在位的36年中,自然灾害又频繁发生,更加重了广大百姓的痛苦。 当时为害最深的自然灾异,主要是水涝、旱灾和地震等。如后至元元年(1335年),江西大水灾,百姓饥荒,元朝政府出米7。7万石以赈灾。翌年三月,陕西又大旱,刮暴风,麦粮受损。五月,南阳、邓州等地又大霖雨,湍河、白河泛滥,大水为灾。八月,高邮大雨雹,大都大霖雨。政府出粮6万石以赈饥民。同年,江浙各地大旱,自春至秋而无雨,饥民多达40万户。 政府用于赈饥的粮食达10余万石、钞40万锭。 后至元三年,北方地区,包括大都、河北、河南诸处,又因大霖雨而发生严重水灾, 御河、黄河、沁河、浑河水溢,没人畜、庐舍甚众。 不久,大都又发生了强烈地震,连续6天不止, 所损人民甚众。 面对连年的自然灾害,顺帝并无具体的抗灾措施,只是在后至元六年,以地道失宁(指大地震),蝗旱相仍为名,下了一道 罪己诏.这对于自然灾害,毫无限制作用,对于人民的饥饿,亦毫无补救作用。此后,自然灾害仍频频肆虐。 至正三年(1363年)夏秋之间,河南大霖雨,百姓受灾,政府出粮10万石以赈之。翌年夏,黄河泛滥, 平地水二丈 ,山东曹、■、济、兖诸州,皆受其害, 民饥相食 。不久,江南的温州又刮起暴风,发生地震,海水溢上岸,造成大灾难。到至正八年,全国又多处出现大灾害。大都下暴雨,连城墙都被冲垮。广西山崩,水灾,漓江泛滥, 平地水深二丈余,屋宇、人畜漂没。 四川则大旱,出现饥荒。山东连续出现水灾、雨雹等灾害。 特别是黄河、汉水等大的河流,因年久失修,一旦泛滥,就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如至正九年,各地皆发大水。黄河北溃,又南溃, 遂成巨浸.四川蜀江亦大泛滥,冲淹重镇汉阳城。未几,长江、汉水皆泛滥, 漂没民居、禾稼。 元朝政府调集大批劳力,对黄河进行整修,筑堤护民。至正六年,立河南山东都水监,专掌治河之事。到至正十一年,元朝政府调动十几万民工、军卒,完成治理黄河工役,顺帝命立《河平碑》,以昭其功。 由于各地的自然灾害频繁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导致了农民的大量破产,为 寇 为 盗.当时的官吏就多次上言: 各处水旱,田禾不收,湖广、云南盗贼蜂起. 连年水旱,民多失业 等等。顺帝虽然连下诏令,减免受灾处的田租等税收,并由政府出面发粮赈济饥民。但是,这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救得了一时之饥荒,治不了污吏的搜括。百姓仍然无法维持生计,只得群起反抗,力量不断壮大,终于推翻了元朝的腐朽统治。 (三)皇太子的夺权之争 1。奇氏受宠与册立皇太子早在蒙古立国之初,成吉思汗四出征讨,凡被其征服之民族或国家,多遣美女乃至于公主贡上,任其收入后宫。蒙古统治者乃将这些进贡或是掠夺来的女子分别供养,形成许多各自独立的斡耳朵。但是,得以被立为正宫皇后的,则多半是自古即与之通婚的蒙古弘吉剌部的妇女。如太祖后孛儿台旭真、宪宗后忽都台、世祖后察必、成宗后失怜答里、武宗后真哥、仁宗后阿纳失失里、泰定帝后八不罕、文宗后卜答失里等,皆为弘吉剌氏,很少例外。 作为蒙古国初既已臣服的高丽(今),曾多次向蒙古统治者进贡女子、内侍等,以充后宫之用。但是,却一直受到歧视。在世祖忽必烈时,就曾有明训,认为高丽女子出身低贱,故而不准立其为后妃。这个传统大概一直被以后的元朝诸帝所尊奉。 到顺帝即位后,这种情况已发生了变化。是时,政局主要被文宗后卜答失里和权臣燕铁木儿族系所把持,故而选定燕铁木儿之女答纳失里(史书又多称为伯牙吾氏 或是 钦察氏 )为皇后,这一举措,完全是出于特定条件下的需要。而答纳失里在被立为皇后以后,依恃父兄的权势,骄横跋扈,下人,故而受到顺帝的厌恶。及权臣伯颜借故除去唐其势等人时,亦将答纳失里杀死在上都东门外的民舍之中。 不久,顺帝又册立新皇后,所选之伯颜忽都,乃弘吉剌氏,为武宗之侄孙女。虽出身于名门,却毫无骄横之态,极守妇道。 后性节俭,不妒忌,动以礼法自持。 顺帝之册立伯颜忽都为皇后,乃是遵奉祖上之惯例。但是不久,却又册立高丽女子完者忽都为第二皇后,则是直接违背祖宗训典的 逆举.顺帝之所以有此 逆举 ,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宦官势力的强大。蒙古立国之初,大概尚不知 宦官 为何物。及忽必烈入主中原,自然也就承袭了中原王朝历来沿行的这一制度。时皇宫之中所用宦官,仅数人而已。至顺帝即位,历时仅70余年,宦官已猛增至上千人。而且,由于宫廷斗争十分激烈,后宫皇后多掌有实权,其行使权力多通过宦官,遂使其势力大增。而是时,任徽政院使的大宦官秃满迭儿又正好是高丽人,他自然要凭借自己的势力和便利条件,扶持本族人在宫中的发展。 其二,是完者忽都确实 迷人.在高丽时,她本出身低贱。被送进皇宫后,也只是一般的侍女,主要负责顺帝的饮茶之事。因其年轻美貌,又极聪明,故而得到顺帝的宠爱,关系越来越亲密。但是,因燕铁木儿之女伯牙吾氏被立为皇后,出于妒忌,对顺帝与完者忽都的这种亲密关系不能容忍,故而对她屡加,日夜捶楚祁氏(即指完者忽都,又作奇氏),几不胜。 一夕,又跪祁氏于前,筹问其罪,加烙其体。 这种直到伯牙吾氏被杀才告结束。而顺帝对奇氏之宠爱,有增无减。原想续立奇氏为皇后,乃因权臣伯颜的极力反对,而暂时告罢。 其三,是出于 皇储 的关系。顺帝初立伯牙吾氏为后,不久将其杀死。 又立伯颜忽都为后,生子名真金,2岁而夭亡。二皇后即奇氏,生子为爱猷识理达腊。又有三皇后木纳失里,至正七年(1347年)死,而无子。顺帝若想要立皇储,只有奇氏之子一人而已,别无选择。自古 母以子贵 ,顺帝既然只能立爱猷识理达腊,也就必然要册立其母奇氏为皇后,而甘冒违背祖训的 罪名.至正八年,监察御史李泌虽然抬出世祖忽必烈的誓言,来反对册立奇氏为皇后的做法,却没有被采纳。顺帝反而在此后下令,命翰林国史院、太常礼仪院等官员,拟定奇氏祖上三代之谥号、王爵,来加以尊崇,抬高奇氏的地位。 与此同时,爱猷识理达腊被立为皇储之事,也逐步成为事实。至正八年,顺帝命爱猷识理达腊学习畏吾儿文字。翌年,又命其学习汉字,并请名儒李好文、归晹等出任太子谕德、太子赞善等职,加以辅弼。到至正十三年,乃正式册立爱猷识理达腊为皇太子,出任中书令、枢密使,并诏告天下,而以重臣脱脱为太子詹事之官。母宠子立,母以子贵,再加上宦官势力的大力扶持,不久,皇太子的势力迅速发展,开始向顺帝发起挑战,从而引发了又一次激烈的宫廷政争。 2。帝党、后党势不相容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对权力的也在日渐增长。至正中,已经主持国家大政。而是时,大臣太平复入中书省为左丞相,皇后奇氏乃命大宦官朴不花去找太平,提出联手迫使顺帝 禅让皇位于皇太子的建议。由于太平没有赞同,于是皇太子等人乃将太平排挤出中书省,而命其党羽搠思监独任丞相,以掌朝权。 于是,搠思监乃与大宦官朴不花相勾结,控制中央政府,上面又有皇后奇氏及皇太子的庇护,于是结党营私,胡作非为, 四方警报、将臣功状,皆抑而不闻,内外解体 。以此来隔绝顺帝与政局之间的联系,将其架空,为 禅让作准备。时朝中大臣,又多畏惧后党势力,由此而依附于搠思监、朴不花的官员,十居其九。 为了对抗 后党 的势力扩张,顺帝乃任命其母舅老的沙任御史大夫,作为 帝党 的首领,掌握中央的监察大权,以此来和 后党 势力相抗衡。 双方各不相让,展开对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老的沙为了打击 后党 的势力,首先将目标对准了皇后奇氏的老同乡大宦官朴不花,命其属下御察御史也先帖木儿、傅公让等人上章,朴不花等人的 奸邪之罪 并请将他们的官职予以罢黜。但是,由于皇后、皇太子的包庇,不仅没有将朴不花等人治罪,反而将也先帖木儿等降职。 老的沙并不善罢甘休,又命其手下治书侍御史陈祖仁、侍御吏李国凤等再次上书,予以。陈祖仁所云: 二人乱阶祸本,今不芟除,后必不利。 汉、唐季世,其祸皆起此辈。 李凤国所云: 不花骄恣无上,招权纳赂,奔竞之徒,皆出其门 ,并将其比作前朝祸国大宦官赵高、张让之辈。而御史台大小众官,为表示反对朴不花之坚决态度,集体辞职。 皇太子见事态已经闹大,恐怕收不了场,于是,一面命朴不花暂时辞去官位,以避开众人之锋芒。另一方面,则把攻击的目标,对准了 帝党 的首领老的沙。在皇太子及皇后奇氏的一再反对下,顺帝不得已,罢去老的沙的御史大夫之职,封其为雍王。老的沙离开都城,前往封国。 帝党 一派失去首领后,力量大为削弱。 不久,在皇后奇氏的扶持下,朴不花又官复原职。而皇太子对于被驱出京城的老的沙仍不罢手。翌年,又诬告老的沙图谋不轨,连同收留他的大将孛罗帖木儿一同削去官职,仍遣老的沙西返封国,而命孛罗帖木儿交出军权,发配四川。但是同时,顺帝却已有密诏传给孛罗帖木儿,令其保护老的沙。 孛罗帖木儿因有顺帝撑腰,拒不交出手中的军权。 时又有蒙古宗王不颜帖木儿、秃坚帖木儿等,出面为孛罗帖木儿、老的沙等人鸣不平,以辩其诬。顺帝又乘势下诏,命孛罗帖木儿等官复原职,并以 互相壅蔽 、 簧惑主听 的罪名,将 后党 的左臂右膀搠思监、朴不花二人治罪,命流放搠思监于岭北的大漠之地,而将朴不花流放于甘肃, 以快众愤 。但是,二人在皇后奇氏及皇太子的庇护之下,仍然留在京城。 帝党 、 后党 两大势力集团之间的争斗,已经从京城扩展到外地,并且己由掌权之文臣互斗,扩展到掌军之武将之间的互斗。两派之间的争斗,只有付诸刀兵相向的激战,才能够最后分出胜负。这也是蒙古统治集团内部在临灭亡前的最后一次争权大激战。 3。干戈迭起以争朝权帝党、后党在朝中争权不已的同时,又都勾结驻外武将为其强援。帝党老的沙与驻军于大同的孛罗帖木儿相交甚密,故而出京之后,即投到孛罗帖木儿军中,以求庇护。而后党则以驻军于太原的扩廓帖木儿为外援,与孛罗帖木儿相对抗。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四月九日,孛罗帖木儿首先发难,命其部将与秃坚帖木儿一起率军进犯大都(今北京),攻入居庸关,号称要 清君侧之恶.四月十日,皇太子命京中部队迎击,大将也速见寡不敌众,半路退兵。 大将不蘭奚在皇后店拒战,遭到大败,只身逃回京中。翌日,皇太子率贴身侍卫由光熙门逃出京城,从古北口直奔东北方的兴州、松州一带。四月十二日,秃坚帖木儿率军列阵于京城北郊的清河镇。顺帝派佛教高僧达达国师前往劝解,秃坚帖木儿声称,必须得到搠思监、朴不花二奸臣,然后才肯退兵。于是顺帝乃将二人交出。四月十七日,秃坚帖木儿率军入城,受到顺帝的款待。然后,回师大同,并将搠思监、朴不花斩杀。 秃坚帖木儿退军后,皇太子回到京城,见作为左膀右臂的朴不花二人被逮走,大怒。于是命令扩廓帖木儿向孛罗帖木儿进攻。扩廓帖木儿乃兵分三路,中路由大将貊高、竹贞率军4万,西路由大将关保率军5万,合力向孛罗帖木儿进攻。东路则由大将白锁住率军万人,协助皇太子保卫京城。 孛罗帖木儿见状,乃率大军倾巢而出,与老的沙、秃坚帖木儿等一同杀向大都。七月二十五日,孛罗帖木儿军再次攻入居庸关,杀掉驻守关隘的扩廓帖木儿部将杨同金。又大败不蘭奚于昌平,进至龙虎台。复与皇太子所率白锁住之军相遇,皇太子之军 皆无斗志 ,两军交锋后,自然大败。翌日,白锁住率残兵护卫着皇太子由顺承门出逃,经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县)等地,直奔扩廓帖木儿军中,以求得庇护。 七月二十七日,孛罗帖木儿、秃坚帖木儿及老的沙等率军进入京城,顺帝在宣文阁设宴加以款待,以庆祝帝党所取得的重大胜利。不久,顺帝又下令,命孛罗帖木儿为中书省左丞相,老的沙为中书平章政事,秃坚帖木儿为御史大夫,中央政府大权,乃尽入帝党手中。然而,由于后党的主要首领皇太子出逃在外,帝党并没有取得最后胜利。 同年十月,顺帝下诏,命躲在扩廓帖木儿军中的皇太子回京,皇太子不仅拒不从命,而且在积极筹措事宜。翌年三月,孛罗帖木儿为逼迫皇太子回京,又将皇后奇氏移出皇宫,囚在诸色人匠总管府中,命其写信召回皇太子。而皇太子仍拒不从命,孛罗帖木儿等人则无计可施。 这时,扩廓帖木儿却乘孛罗帖木儿等人进占大部(今北京)、根据地空虚的机会,一举攻占重镇大同,然后乘胜东来,对大都城进行围攻。而孛罗帖木儿正分遣秃坚帖木儿率军前往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消灭异己势力,一时未能回军,故而实力不足,应战。于是孛罗帖木儿遣大将也速率军出战。但是,也速在出京之后,却背叛孛罗帖木儿,投向扩廓帖木儿。 孛罗帖木儿得到消息,又遣手下骁将姚伯颜不花率军出击,却在通州(今北京通县)遭到也速军的偷袭,兵败被杀。 顺帝见孛罗帖木儿屡败,度其大势已去,于是在七月二十九日,命近侍上都马、金那海等人在宫中将孛罗帖木儿斩杀。老的沙也被砍伤,逃出宫中,直奔上都,与秃坚帖木儿相会合。孛罗帖木儿被除去后,后党的势力再度恢复。皇后奇氏乃召皇太子回京。不久,皇太子在扩廓帖木儿的重兵扈拥之下,回到大都。帝、后两党之争,后党最终取得了胜利。不久,老的沙、秃坚帖木儿等亦被擒杀,帝党全军覆没。 皇太子在两度出逃,重返大都后,仍念念不忘逼顺帝 禅让 之事。原想借助扩廓帖木儿的大军胁迫顺帝让位,但是扩廓帖木儿并不赞同,率军至京,离城30里即驻营不前,以示无意相助。扩廓帖木儿的做法,自然又遭到皇太子的忌恨。不久,就被排挤出京,命往江淮农民起义。 皇太子虽夺位不成,却也重掌朝中军、政大权。然而,天下已经大乱,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遍及全国。而各地之军阀势力也自成一系,为保存实力,拒绝元廷之调遣,并相互为抢占地盘而争斗不息。元朝之灭亡,已是指日可待。 (四)官制的维系与增置 1。中央机构 有元一代的官制,在前期大体确立,到中后期而无大的变更。只是在武宗统治的5年之中,有过一次较大的变动,即尚书省的重新设立。是时,武宗因篡权登基,乃对宗亲贵戚滥加赏赐,以收买人心。因挥霍过度,造成入不敷出,政府财政愈益困难的局面。为更多征敛民财,乃于至大二年(1309年)八月,重仿世祖时之方法,设立尚书省,专理财政,并擅改钞法,币制大乱。不仅没有解决困难,反而使经济状况更加恶化,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及武宗死,仁宗继立,即刻罢去尚书省,废除武宗时所立之害民弊政,一切皆恢复旧制。因为此次更制为时较短,故而对于元代政局的影响尚不甚大。 就其大的方面来看,元代中后期的中央官制,主要表现出两种倾向。其一,是维系前制,而日渐完备。其二,则是根据时势之需要,而增设一些新的机构。在维系、补充官制方面,如中书省中,参议府官员及断事官员额的最后确定,又新增设检校官, 掌出纳四方文移缄滕启拆之事 。其下六部中,礼部增设尚书1员,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臣的会同馆诸事。礼部下的仪凤司中,又增设常和署,专掌回回乐人之事。刑部所设司狱司,世祖时尚无专官管理,这时也增设了专官。 主掌军务的枢密院下,也增设了许多新的卫所,以加强统治机构的防卫力量。如仁宗时所设把守京北诸咽喉要道的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其下即辖有北口千户所、南口千户所、迁民镇千户所、黄花镇千户所、紫荆关千户所等12处关卡。其他如武宗时为皇太子所设之卫率府,文宗时在大都所设立之大都督府等,皆是如此。 又如,直属于中央的文职机构,世祖时已设有翰林国史院、集贤院等。 到文宗时,再倡行文治,又增置奎章阁学士院于禁中, 命儒臣进经史之书,考帝王之治 。并设有大学士、侍书学士、承制学士、供奉学士等职官。此外,又新设有艺文监,其职责,一方面,是校雠儒家经书;另一方面,则是将这些儒书翻译成蒙古文,以供统治者及贵族们学习之用。艺文监中,又专设有监书博士,命精于鉴赏的文士充任,以品定宫中所藏历代相传的古玩、字画等珍品。艺文监下,又设有艺林库,负责收藏图书;广成局,负责刻印图书等事。 到元代后期,顺帝为报文宗毒死己父明宗之仇,将文宗神主逐出太庙,又将文宗所设立之奎章阁学士院罢去,后又改为宣文阁。艺文监亦改其名为崇文监,改置于翰林国史院之下。顺帝于至正十七年(1357年),又设立四方献言详定使司,以广召天下人士进言求治。是时,又因全国农民起义纷纭,江南海运不通。为解决元廷的食粮问题,顺帝下令,先后设置了都水庸田使司、都总制庸田使司、大兵农司、大都督兵农司等多处衙门,分掌京畿、河北、河南及山西等各处的屯田垦种之事,收其粮以供官用。到至正末年,顺帝又下令,命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总掌全务,为此而设立了大抚军院。 然而,是时天下之事已不可为,各地割据军阀皆不听其调遣。未几,大明军北伐,攻到大都城下,皇太子率先北逃,其院亦废罢。 2。地方机构元代地方的最高政务机构是行中书省,最高军事机构是行枢密院,皆在元代前期定立其制。元代中期,一遵成宪,变化极少。而到了后期,特别是从至正年间开始,由于全国各地农民群众纷纷起义,以反抗腐朽、黑暗的统治。为了农民起义,加强元廷在各地的统治,于是,增加各种地方官僚机构,遍设于交通要冲及地方重镇,乃使地方政体出现较大变动。 其一,为行中书省的增置。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朝政府在增加原有江浙、江西、陕西诸行省之官员的同时,又新置淮南江北等处行省于扬州,设平章,左、右丞,参政等官25员,以统辖扬州、徐州、淮安及两淮诸地,并兼管镇南王府之事。至正十六年,元廷又新设福建行省,其制,一如其他行省。省治设在福州。其后,又在建宁(今福建建瓯)及泉州再设立分省,派右丞朵歹及参政讷都赤分镇福建南、北,以辖于福建行省。新设立的行省还有:至正十七年所置之山东行省,至正二十三年所置之广西行省,及胶东行省,至正二十六年所置之福建、江西行省等。 其二,为中书分省的设置。其与行省的区别,即在于是从中书省派出要员镇守一方,故称中书分省。至正十一年,元廷派中书省右丞松寿到山东,出任济宁分省参知政事,以掌当地政务。翌年,又以中书省右丞玉枢虎儿吐华、左丞韩大雅到河南,以统彰德分省(今河南安阳)之政务。此后设立的中书分省,还有:至正十七年,命中书省平章政事答蘭等分省于陵州(今河北故城东北);平章政事臧卜等分省于冀宁(今山西太原)。至正二十七年,以中书省添设平章蛮子分省于保定;太保右丞相也速分省于山东;左丞相沙蓝答里分省于大同等皆是。这些中书省的要员出镇各地,不仅掌管政务,亦兼管军务。 其三,为行枢密院的增设。元代前期,行枢密院为临时性机构,必有重要军务乃设之。到元代后期,因各地农民起义、纷纭,元廷于各处设立行枢密院, 以镇遏好乱之民 ,乃成为常设性的地方军事机构。后至元三年(1337年),经权臣伯颜提议,首先在四川、湖广、江西三处行省,设立了行枢密院。其职官有知院、同知、佥院、同佥、院判、断事官及属僚经历、都事等。其后,所设之行院,还有岭北、淮南江北、河南、江浙、山东、福建、江西等多处。 其四,为枢密分院的设置。元代后期,既在各地设立行枢密院,又在一些地区设立枢密分院,其性质,当与行枢密院相似。至正十五年,首立枢密分院于卫辉(今河南汲县)。不久,又设彰德分院及直沽分院(今天津)。 翌年,再设沂州分院(今山东临沂),以镇守各地。 此外,又有所谓的添设兵马司,亦为农民起义而设。至正十年,经中书省奏请,乃在东南地区设立4处兵马司,分治于济南、大名、东平及徐州四重镇。每处皆设有都指挥、指挥、副指挥各数员,司狱、狱丞各1员,另有其他吏员多人。此后,又在沂州、济宁等处添设了兵马司。 而其他的地方性军政机构又随时、随地而增置。其较为重要的有:一、大都分府。至正十八年三月,毛贵率红巾军由济南北攻大都,元廷大震,乃于都城四隅,皆设立分府,以负责守御军务。同时,还设有4处警巡分院,以负责都城内的治安工作。二、水军都万户府。至正十三年,元廷设立水军都万户府于昆山。翌年,又设立镇江水军万户府。至正十五年,再置水军万户府于黄河小清口,以各地沿海的农民起义军。三、义兵万户府。元廷在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深感兵力之不足。于是调动各地之地主武装,以对抗农民起义军。至正十四年,首先在河南、淮南二行省设立义兵万户府。 不久,又在南阳、邓州设立 毛胡芦 义兵万户府。翌年,复置汴梁等处义兵万户府及忠义万户府(在宿州)、忠勤万户府(在武安州)等。这些地主武装虽然为农民起义出了很大力,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元朝的灭亡已成定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 3。皇家机构在元代中后期,主掌帝王诸务之宣徽院变动不大。而主掌后妃诸务的官僚机构却不断设置,且变动较大。这是和元代中后期宫廷中斗争、争权夺利等事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忽必烈在位时,曾为皇太子真金设立詹事院。 及真金死,詹事院并未废除,而是隶于真金之妻阔阔真。忽必烈死后,真金之子铁穆耳即位,遂将詹事院改为徽政院,下属各机构名称亦作相应调整,以归皇太后阔阔真位下。这时的后妃所属机构,已经升格,与帝王所属之宣徽院相差无几。 不久,成宗又为其皇后卜鲁罕设立了中御府,以掌中宫诸务。到大德四年(1300年)二月,皇太后阔阔真死,皇后卜鲁罕权势日增,同年九月,成宗乃将中御府升格为中政院,而与宣徽、徽政二院平起平坐。到大德十一年,成宗死,仁宗等至大都搞,将卜鲁罕皇后谪发于东安州(今河北廊坊),随即赐死。而由其所辖之中政院,大概也一并废罢了。 武宗即位后,乃尊其母答己为皇太后,在京城为其建造兴圣宫以居之。 并重立徽政院,以掌皇太后位下诸务。而对皇后真哥,武宗在册立之时,又将中政院升格为从一品,与宣徽院、枢密院、御史台等平级。武宗死,院乃废。仁宗继立,乃于皇庆二年(1313年)为其另设长秋寺,专掌武宗五斡耳朵之事。 同年,仁宗又册立自己的皇后阿纳失失里(一作 答里麻失里 ),并设立相应的机构,改原属于自己位下的典内院为中政院,以统皇后中宫诸事务。皇太后答己这时势力益张,徽政院使之权几凌于政府之上。奸臣铁木迭儿亦依恃皇太后之宠,专权于中书省,任意胡为,就连仁宗也无可奈何。 英宗即位后,对太皇太后答己及奸臣铁木迭儿的所作所为极为痛恨,故而对其势力尽力加以贬抑。及至治二年(1322年)答己死,即刻下诏,尽废徽政院之职官。后宫之权势,一度消其太半。英宗时,又为其母阿纳失失里改设有承徽寺,以掌其后宫之事。 不久,英宗被杀于南坡。泰定帝继立。一方面,遵行惯例,为英宗皇后速哥八剌设立长宁寺,以掌其位下诸事。另一方面,又为已被武、仁二宗赐死的卜鲁罕皇后另设长庆寺,掌管成宗斡耳朵诸事,以间接表示出对武宗一系篡夺皇位的不满。 泰定帝死后,武宗一系依靠武力再次夺取皇权。但其二子文宗及明宗又起内讧,文宗将长兄明宗毒死,复登皇位。但在表面上,还要摆出一副伪善面孔,在天历二年(1329年)特为明宗皇后八不沙设立宁徽寺,以掌明宗斡耳朵诸事。翌年,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又制造谗言,将八不沙皇后杀害。 及文宗死,卜答失里皇后乃大权在握, 中书百司政务,咸启中宫取进止。 乃立明宗之幼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宁宗。并为卜答失里重立徽政院。 未几,宁宗又死。明宗长子继立,是为顺帝。而卜答失里被尊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顺帝不久又借用权臣伯颜之力,除去卜答失里及燕铁木儿两大势力。乃在后至元六年(1340年),为其弟宁宗设立延徽寺,以掌其斡耳朵中后妃诸事。 顺帝初立燕铁木儿之女答纳失里为皇后,元统三年(1335年,即后至元元年)被废,旋赐死。又立伯颜忽都为皇后,并为之设立中政院,以掌正宫位下诸事。后至元六年,顺帝又立奇氏为第二皇后,乃改徽政院为资正院,而与中政院并立。两后同时立院,有元一代,此为第一次,而第二皇后奇氏的势力,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正宫皇后,到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伯颜忽都皇后死,于是顺帝又将资正院改称崇正院,并兼掌中政院之事。实际上,又成为两院合一之制。而是时奇氏之权力,已有凌驾于顺帝之上的趋势。 4。司法机构与立法在元代前期,各种司法机构大致上已经确立,虽然十分混杂,但更改起来更为困难,故而在元代中后期尚无大的变化。如当时统管诸王等蒙古贵族投下司法事务的大宗正府。初设时只有断事官10员,后因诉讼诸务过多,世祖至元末年,已增至46员。到仁宗时,乃下令,凡汉人之司法审理权,转到中书省刑部,以减轻大宗正府的负担。泰定帝即位后,曾恢复旧制,蒙、汉综理之。但是不久,亦下令, 以上都、大都所属蒙古人并怯薛军站色目与汉人相犯者,归宗正府处断;其余路、府、州、县汉人、蒙古、色目词讼,悉归有司刑部掌管。 从而减轻了大宗正府的负担,而将更多的审理之责归到中书省刑部名下。 这一时期,司法机构的主要任务,则是编纂、制定出一部完备的成文 法典.成宗即位后,曾于大德三年(1299年),明令中书省大臣何荣祖等,修改律令,编纂为《大德律令》,并召集朝中元老、宰臣等,共同加以商订。 但终成宗之朝,其 法典 也未能颁行。 武宗即位后,中书省大臣又提出,世祖时律令已有定制,但成宗时用法宽弛, 故有司无所遵守。 因此,请重新审定世祖以来所行之 条格 ,使之一致,以便于官吏遵行。至大二年(1309年),武宗重立尚书省,省臣再次提出,要将自成吉思汗以来颁行的9000余条政令, 删除繁冗,使归于一,编为定制。 然而,直到武宗死,仍无结果。 及仁宗即位后,编纂 法典 之事才有了较大的进展。延祐二年(1315年),仁宗命重臣李孟等人主持其事。经过数年努力,其书大致编成,然直至仁宗死,亦未及颁行。英宗继立后,乃共召朝中大臣及仁宗时参与其事者,经共同参酌,乃定其 律令 ,命名为《大元通制》,颁行天下。 是书共纂集前朝有关法律之事共2500余条。包括诏敕、断例、条格、令类(又作 别类 )等四大部分。其中,又以断例、条格两部分最重要。断例700余条,大致相当于前代 法典 的 律 ;条格1100余条,则相当于令.其后,顺帝在至正五年(1345年),又下令编成《至正条格》,翌年颁行天下。共有2900余条。一方面,是对《大元通制》的修订;另一方面,则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但该书今已亡佚,其内容有何更改、变化,已不得而知。 在元代中后期的法治机构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不只是 法典 的不完备,需要屡加修订。更重要的,则是民族歧视政策的影响,而导致的有法不遵,犯法不治的现象大量存在。如大德元年(1297年),大都路都总管府的总管沙的,因盗支官钱、贪受赃物,被御史台, 准律,当杖百七,不叙。 御史台诸臣请依法惩治,但是成宗却以 故臣之子 为借口,加以庇护,免予责罚,仍任原官职。 又如大德十一年冬,贵赤塔塔儿等人在檀州(今北京密云)强抢百姓米粟600余石。中书省臣请遣官审理其事,并将贵赤塔塔儿等治罪,但是却受到武宗的庇护,最后不了了之。更有甚者,泰定元年(1324年),有蒙古千户因使事来到大都,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横抢市民妻女入王府宅邸中****, 辇毂之下,肆恶无忌,京民愤骇.中书平章政事张珪等人提出, 宜遵世祖成宪,以奸人命有司鞫之。 但是,罪犯在泰定帝的庇护下,居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在统治中心的都城,法律面对不法之徒尚且如此无力,那么在 天高皇帝远 的地方州县,豪强官吏的不法行为,又怎能依律惩治呢! (五)官吏选拔制度的完善 1。科举的创行 在元代前期,官吏的选拔,儒以荐举,吏因补用,而近侍贵族则有不时之超擢。却对自唐代以来就行用的通过科举以选拔官吏的制度,一直没有施行。窝阔台汗及世祖忽必烈皆曾有过一次尝试,但也没能坚持下来。特别是元代前期,众多大臣多次提议此事,皆不了了之。一次是翰林学士王鹗,在至元四年(1267年)请施行选举之法,但遭到政府其他官员的反对,乃作罢。 到至元二十一年,和礼霍孙任宰臣之时,再次提出设立科举,本来很有希望加以施行,但旋即因和礼霍孙被罢官,这一建议也被搁置。此后,历经成宗、武宗二朝,已很少有人再提此事。 及仁宗即位,在重臣李孟等人的影响下,深感求贤才以治天下,必经科举一途,乃见成效。他曾对侍臣说: 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 于是在皇庆二年(1313年)十月,命中书省诸臣讨论设科取士的种种规则。并在十一月正式诏告天下,从翌年八月开始施行科举之法。 根据中书省臣等议定的科举规制如下:其一,是考试的场次。共分为三场。第一场为乡试,全国共设立17处考场。11个行省,每省1处;河东及山东宣慰司,各设1处;中书省所属大都、上都、真定(今河北正定)及东平等4城,各设1处。第二场为会试,由乡试合格者于翌年春汇集到大都,再考一场。其合格者,才能参加第三场考试,即御试。然后由政府授予相应的官职。 其二,是考试的科目。从乡试开始,就充分显示出民族之间的不平等。 蒙古人、色目人为一种待遇,而汉人、南人又是一种待遇。前者在乡试时,只考两次。第一次 试经问五条 ;第二次 试策一道 。而后者则须考三次。第一次为 明经经疑二问、经义一道 ;第二次为 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 ;第三次才是 试策一道 。会试的科目与乡试相同。及御试,皆为 试策一道 ,蒙古、色目人作500字即可,汉人、南人则须千字以上。而最后的考试结果,也分为两榜公布。会试的结果,张榜于中书省衙门两旁。 御试结果,则张榜于皇宫之前。 其三,是录取的名额。这直接关系到入仕人员的多少,当然十分重要。 从表面上看,规定是非常平均的。会试之名额共300人,其中,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75人。但是,若从各民族所占之人数比例来看,汉人比蒙古人、色目人的数量要多得多,何止10倍。而南人比汉人,又不知要多几倍。如果蒙古、色目人等是十中取一,那么,汉人及南人就是百中取一、千中取一了。 而且,即使是全都通过了御试的举子,其所任官职的优劣,也决不可能是相同的。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这是和当时的局势、统治者的倾向,以及其他的各种制度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虽然如此,通过科举制度的施行,一方面,给广大的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新的入仕途径。另一方面,元朝政府通过这一方法,也确实得到了许多优秀人才,为治理国家、弘扬文化得益不少。 2。科举的中废与复行自从仁宗倡立科举制度后,历经英宗、泰定帝、文宗,直至顺帝初,对这一制度皆遵行之,每3年举行一次科考。共计仁宗2次,英宗1次,泰定帝2次,文宗1次,顺帝初年1次,共7次,录取文士5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如马祖常、萨都刺、丁文苑、偰玉立、余阙等,汉族文士如张起岩、欧阳玄、黄溍、杨载、许有壬、宋本、吴师道、黄清老等,皆入其选。 科举得人,一时为盛。 但是,由于科举之制的施行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欢迎,又因为各地主持科举工作的主考官皆为名望极高的饱学之士,深受人们尊敬,故而遭到一些坚持蒙古旧俗,对 汉法 有强烈抵触情绪的权贵们的反对,一旦有机会,就会从中阻挠其法的施行。 顺帝即位时,为了除去夙仇,曾利用权臣伯颜的力量。乃使伯颜的势力迅速扩张,甚至一度凌驾于顺帝之上。伯颜本人即对 汉法 十分不满,在农民反抗日渐增多的情况下,曾建议要杀尽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 他的亲信中书平章政事彻理帖木儿乘机提出罢行科举的建议,得到伯颜的支持。于是,在后至元元年(1335年)十一月,迫使顺帝下诏,罢行科举。 此后,由于斗争的影响,伯颜遭到罢黜。中书省重臣铁木儿塔识,许有壬,文臣欧阳玄等皆请恢复科举之制。顺帝乃在后至元六年下诏, 复科举取士制 。科举之制乃于翌年又复行之。此后,直至元末,行之不辍,共进行了8次,录取文士500余人。 综观元代的科举制度,与前代相比,有若干不同之处:其一,民族不平等政策表现尤为突出。因元朝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故而在各种政策上,都对少数民族有利。科举亦不例外, 两榜取士 之制的施行,即是明证。 当然,对少数民族的优惠,从客观上又促进了他们学习汉族文化,参与科举的信心及行动。有利于民族间的相互融合。 其二,是录取员额的减少。与唐、宋等朝代相比,有元一代共行科举15次,录取文士千余人,仅为唐、宋时的十分之一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元代官吏的 入仕 有多种途径,故而使科举在选拔官吏的问题上已经不重要。从而导致录取员额减少。另外,当时许多蒙古权贵对科举制度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见与敌视,也是这一制度未能尽早实行,且又出现中辍的情况。实际上,科举制度的兴废,也间接标志着蒙古统治者对 汉法 的接受程度。 其三,元代的科举制度,首次将宋儒的理学作为评判标准,时人所谓: 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于是天下学术凛然一趋于正。 这种规定,显然与唐、宋的科举考试以古代儒学大师的撰著为蓝本的做法截然不同。乃使程朱理学变为官方承认的 正统 之学,并对后世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六)元末农民的起义 1。北方起义军的活动由于顺帝的腐化堕落,信用奸臣;宫廷中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大小官吏的贪婪无能,横敛民财;地方军阀的割据地盘,各自为政;以及连年发生的自然灾害,旱蝗相仍,暴雨溢河,等等,这一切因素交织在一起,迫使已经生存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百姓,再也无法继续苟延残喘,自古 .也只有通过广大农民的起义,才能够推翻官府腐朽的黑暗统治。 元末农民的大起义,首先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其起因,主要是黄河年久失修,屡屡泛滥,给沿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等地的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元朝政府为治理黄河,多次征调大批民夫,这就给农民起义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时有白莲会首领韩山童,在河南、江淮等地借传教之机,以组织农民群众,声称 天下当大乱,弥勒佛下生.而其徒众刘福通、杜遵道等人为抬高他的地位,谎称他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孙子, 当主中国 。由此号召民众起而反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他们的活动被元朝政府侦知,前往剿灭。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等人于是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公开起义,相继占有朱皋(今河南固始境)、罗山及上蔡、真阳(今河南正阳)、舞阳等地,又攻克汝宁、光州(今河南潢川)、息州(今河南息县),起义军皆以红巾裹头为标志,部众迅速发展到10余万人。由此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开始出现第一次起义。 同年八月,有邳州(今江苏邳县境)白莲芝麻李、赵君用、彭大等,起而相助,率众攻入徐州,民众群起响应, 从之者亦百余万 。随后,又攻占徐州附近地区及宿州、睢宁、安丰(今安徽寿县)、泗县等地。同年底至翌年初,又有邓州百姓王权、张椿等起义,攻占邓州(今河南邓县)、南阳、唐州(今河南唐河)、汝州(今河南临汝)及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襄阳孟海马等起义,攻占襄阳(今湖北襄樊)、荆门、房州(今湖北房县)、均州(今湖北均县境)等地,亦皆以红巾裹头为标志,故分称为 北琐红军 及 南琐红军.至正十一年八月,还有一股白莲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境)发动起义,亦头裹红巾。其首领为徐寿辉、彭莹玉、邹普胜等人。他们也以 弥勒佛下生 为号召。并且在攻克蕲水(今湖北浠水)、黄州等处之后不久,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天完,改元治平,定都蕲水。以徐寿辉为帝,邹普胜为太师。这支起义军虽然是在江北起义,其活动范围,却遍及大江南北。而且,由于它是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农民武装,故而影响也最大。 元朝政府面对蜂拥而起的农民反抗斗争,不甘心覆没,于是调兵遣将,大举。至正十一年,元朝政府在捕杀韩山童后,又派大将也先不花、宗王宽彻哥等率大军10万余人前往刘福通等起义军。元军凭借精良的武器装备和众多的部卒,先攻占上蔡,捕杀起义军首领韩咬儿,又攻占汝宁。就在元军由于初战取胜,放松戒备之时,刘福通率起义军乘机发动,一举击败驻守在汝宁的元军部队,并将其将领巩卜班杀死。其他元军闻讯大惊,不战自溃。 不久,被顺帝召回都城重任要职的脱脱,亲自出马,调集大军,对据守在战略要地徐州的芝麻李、赵君用、彭大等农民起义军发动围攻。由于寡不敌众,起义军战败,芝麻李被元军捕杀。脱脱为报复城中百姓对起义军的支持,残酷地实行 屠城 ,将全城男女老少都杀死。而赵君用、彭大等率起义军残部南移,与占据在濠州(今安徽凤阳)的地方豪强郭子兴等会合,仍然坚持抗元斗争。 元朝政府又命驻守在四川、湖广等地的元军对王权、张椿、孟海马等农民起义军进行围剿。元军将领咬住、也先帖木儿、月鲁帖木儿、答失八都鲁、老章等经过近两年的反复征讨,月鲁帖木儿死于军中,咬住屡败,但最后还是把起义军打败,陆续收复了荆门、峡州(今湖北宜昌)、襄阳、樊城、安陆、南阳、均州、房州等地。由于元朝政府调动大批军队残酷,北方农民起义军的活动一度陷入低潮。 2。红巾军的北代这时,首举义旗的刘福通部农民起义军,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找到了失散的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并奉之为领袖,建立了又一个影响重大的农民政权——宋,并建元 龙凤 ,定都于亳州(今安徽亳县)。韩林儿称帝,又号 小明王.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则出任丞相、平章政事等职。领导北方的农民起义再次掀起。 元朝政府又一次调集大军,对龙凤政权发动围剿。同年六月,元军骁将答失八都鲁率军向刘福通进攻,在长葛被击败。元军另一骁将察罕帖木儿却在怀庆将起义军击败。答失八都鲁复调兵进攻起义军都城亳州,经过数度激战,刘福通终于打败元军,保住了亳州。但是,一直被动挨打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要想取胜,必须主动出击。 龙凤二年(即元至正十六年)九月,刘福通等起义军将领决定分头出击,以扭转被动局面。起义军大将李武、崔德等率军向西北发展,兵锋直指关陕。 大将毛贵则率军向东北发展,兵锋直指齐鲁。翌年六月,起义军首领刘福通亲率大军为中路,直逼中原重镇汴梁(今河南开封),然后,由部将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等人,率军继续北进,经略晋、冀各地,以策应东、西两路北伐军。李武等人仍为西路军,由于进军受挫,又增援以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继续进攻关中。而毛贵所率为东路军,先经略山东,然后北攻元都。 西路起义军在李武、崔德的率领下,攻入潼关后,杀死守关元将述律杰。 又打败前来围攻的元军伯家奴部,然后,进攻陕州(今河南陕县)、虢州(今河南灵宝),并取之。但不久即被元军骁将察罕帖木儿打败。转至平陆、安邑(今山西运城境),又被击败。翌年,起义军乃从晋南转向陕西,攻陷商州(今陕西商县)、蓝田等处,并直逼关中重镇奉元(今陕西西安)。元廷大惊,调集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等骁将率军前往进剿,从而使西路起义军的进展极为困难。 不久,前往增援的白不信、大刀敖等起义军继入陕西。初时较为顺利,连克兴元(今陕西汉中)、秦州(今甘肃天水)、陇州(今陕西陇县)、巩昌(今甘肃陇西)等地。但是不久,却在凤翔被察罕帖木儿打败。此后,西路起义军一直处于困境中。于是分兵,一部分向南进入川中活动,另一部分仍转战于甘、陕各地,未几失败。 中路起义军在关先生、破头潘等人的率领下,由河南大名一路攻占曹州(今山东菏泽)、■州、卫辉路(今河南汲县)等处,然后转攻山西泽州之陵川。随后又占潞州(今山西长治),但在进攻冀宁(今山西太原)时,被元军察罕帖木儿所败。龙凤四年三月,中路军再次向元军发动进攻,占领了山西重镇冀宁,又连克大同附近诸县。然后,兵分两路, 一出沁州,一侵绛州。 同年五月,刘福通所率中路军之一部,攻占了河南重镇汴梁。然后,从安丰把韩林儿迎到这里,并迁都于此。而活跃于山西的关先生、破头潘等中路军,越过太行山,攻占辽州(今山西左权)。原来准备按计划进攻保定,然后与东路毛贵所率之军会合,同攻大都。但是在保定遇到元军的顽抗,未能取胜。只得调转军锋,继续在山西境内活动。 同年九月,关、潘诸军对山西重镇大同发动猛攻,至十月,乃克之。此后,转向塞古政权要害之一的上都路,而这里又正是元廷防卫最薄弱的地方。至年底,中路军乃将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攻陷,占据7天,焚毁由世祖忽必烈亲手创建的宫殿。这一行动,给了蒙古统治者一次沉重地打击。由忽必烈制定的两都岁时巡幸的制度,也至此而罢废。其后,蒙古统治者曾打算重建上都,恢复两都之制,却因财力不继,社会动荡不安而作罢。 中路起义军在上都稍事停留,然后继续东进,转攻辽东各地。翌年正月,攻陷东北重镇辽阳行省(今辽宁辽阳),不久分兵。其主力军在关、潘等人率领下,转攻高丽(今),连克诸城,两年后攻占高丽都城开京(今开城),但不久被高丽军所败。关先生等战死,破头潘率残部回师东北,亦被元军击败。另一部分起义军,则在王士诚等人率领下,仍活动在北方各地,先后攻占冀宁路、永平路(今河北卢龙)、大宁路(今内蒙古昭盟宁城境)、广平路(今河北永年境)等处,由于力量分散,最后被元军各个击破。 中路起义军的北伐亦告失败。 东路起义军在毛贵等人的率领下,东攻齐鲁各地,进展最为顺利。龙凤三年,已经攻占般阳(今山东济南西)、益都等重镇,直接威胁到济南。翌年,又大败元军不蘭奚部。二月,攻克清州(今河北清县)、沧州,占据了大运河的要害长芦镇。三月,复攻陷山东重镇济南。然后,按计划北攻元朝京城大都。三月十二日,毛贵军攻克京东门户蓟州(今天津蓟县),元朝统治者大惊,召集京中百官商议对策。大多数朝臣为了保命,主张放弃大都城,或是迁都关中,或是逃往漠北。只有中书省左丞相太平极力主张据城死守,并将元军精锐调到大都东南的柳林行宫,准备与北伐起义军拼死一搏。 三月十七日,毛贵率军进攻濮州(今北京通县境),不幸在柳林行宫被元军精锐部队所击败。由于考虑到孤军深入易受夹击,于是,毛贵只得率北伐起义军退回山东境内,徐图再举北伐。但是,翌年四月,毛贵被部将赵君用所杀,东路起义军内部矛盾激化,相互残杀,最终导致了东路北伐的失败。 由刘福通所领导的三路红巾军的北伐,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是,却给了的元朝政府以致命的打击,焚毁了上都宫室,几乎攻占大都。起义军的影响遍及北方各地。同时,也把元朝军队的大量主力牵制在北方,而为南方农民起义军的顺利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并为朱元璋起义军最后推翻元朝统治,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南方起义军的活动与刘福通红巾军同年起义并建立第一个农民政权的天完红巾军徐寿辉、彭莹玉等部,自建立政权后,发展十分活跃,其活动范围,则主要是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至平二年(1352年、即至正十二年)初,徐寿辉遣部将丁普郎、徐明远等攻占湖广重镇汉阳(今湖北武汉长江以北部分),邹普胜攻占武昌(今湖北武汉长江以南部分)。不久,又连克兴国府(今湖北阳新)、安陆府(今湖北钟祥)、沔阳府、中兴路(今湖北江陵)等处。 同时,起义军的另一部分在彭莹玉等人的率领下,则向江西挺进。二月,攻克江州(今江西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岳州(今湖南岳阳)、袁州等地。三月,再克衡州(今湖南衡阳)、徽州(今安徽歙县)、信州(今江西上饶)、吉安诸处。然后,转而东向。七月,由昱岭关进攻杭州路,并顺利攻占。但是不久,元军集结兵力,发动,红巾军退出杭州,转而进攻广德、常州、江阴、宜兴等处,并皆攻克之。但是,由于元军不断增援,各地的地主武装也纷纷起而与农民军相对抗,遂使红巾军的活动越来越困难。到至平三年十一月,彭莹玉部起义军在瑞州(今江西高安)被元你赤部击败,彭莹玉亦被捕杀。 不久,元军又对徐寿辉部起义军的活动中心蕲水(今湖北浠水)发动围攻。由卜颜帖木儿、蛮子海牙率江浙诸部军,哈临秃、桑秃失里、牙罕沙等率四川诸部军,联合出击。因寡不敌众,起义军战败,徐寿辉出逃。天完红巾军受到严重打击,损失极大,一度处于低潮。 到至平五年,由于其他各路起义军的活动十分踊跃,元军忙于,顾此失彼,放松了对湖广等处的防范,天完红巾军再次兴起。■文俊部连克沔阳、襄阳(今湖北襄樊)、中兴及武昌、汉阳等重镇,并于翌年正月重建天完政权,定都于汉阳,仍推徐寿辉为帝,■文俊则任丞相。 重建后的天完政权,发展十分迅速,不久即四出攻伐,复占襄阳,又克常德、澧州(今湖南澧县)、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岳州、峡州(今湖北宜昌)等地,湖广大部分地区,重被红巾军占有。然而,就在起义军复兴,形势极为有利的情况下,天完政权内部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悲剧。先是■文俊居功自傲,企图除掉徐寿辉,取而代之,自己称帝。因谋害不成,乃率众出逃。不久,其部下陈友谅又乘机杀掉■文俊,夺取了他的军权。然后,率部向江西发展,连克安庆、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抚州、建昌、赣州、信州等处。及徐寿辉率众前来相会,陈友谅遂将徐杀害,自己称帝,建立汉国。元末第一个建立的农民政权,没有被元朝政府剿灭,却反而葬送在内讧的 弟兄们 手中。 元末活跃于江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除天完红巾军外,还有张士诚所建立的 大周 政权。张士诚原为私盐枭贩,至正十三年(1353年)初,因见各地农民纷纷起义,于是与诸弟兄张士信、张士德等纠集众多盐丁,亦举起义旗,攻占泰州及兴化,又偷袭高邮成功,于是自立为王,建元 天祐.翌年,元朝政府命徐州 芝麻李 起义军有功的丞相脱脱再度掌军,前来。脱脱乃重施故伎,企图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一举将张士诚起义军剿灭。所调集之元军,号称百万 ,将高邮城围得水泄不通。连攻三个月,外城已破,起义军危在旦夕。但是,因元廷内部争权夺利,主帅脱脱突然被罢去军权,各路元军群龙无首,乃大乱。张士诚得以死里逃生,抓住机会,发动反击,打败了元军的围攻,兵势复大振。高邮之战的胜利,给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军以极大的鼓舞,使一度陷于低潮的起义活动再次出现。其影响十分重大。 到天祐四年(即至正十六年),张士诚起义军在长江下游各地有了极大的发展,连续攻占了通州(今江苏南通)、常熟、平江(今江苏苏州)、湖州(今浙江吴兴)、松江、常州诸处,并迁都于平江,改名隆平府。其势力, 南抵绍兴,北逾徐州,达于济宁之金沟,西距汝、颍、濠、泗,东薄海,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 实力已极为雄厚。 然而,就是在这大好形势下,张士诚却由一个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割据一方的地主豪强武装。他一方面拒绝朱元璋起义军的合作要求,并屡次出兵相攻击;另一方面,则公开向元朝政府投降,接受其授予的 太尉 等官爵。 并将自己在江浙等地征敛到的百姓粮食,大量北运大都,以接济行将灭亡的元朝政府,从而充分暴露了他背叛农民起义的丑恶行径。 是时,又有一股海盗势力,活跃在东南沿海一带。其首领,也是以行贩私盐为业,而活跃于海上的方国珍兄弟。至正八年,因仇家诬告,方国珍受到追捕,于是起而反抗,聚众数千人,横行海上。元军进讨,皆被其所败。 继而受元廷之招降,不久复叛,如是者再三。后见朱元璋起义军势力壮大,为免遭攻击,又投降于朱元璋,脚踏两只船,见风使舵,唯利是图。最多只能算是农民起义军中的败类而已。 (七)朱元璋的起义与北伐灭元 1。朱元璋起义与平定江南在元末首义的各路起义军中,以濠州(今安徽凤阳)的豪强郭子兴所率诸部军的势力最弱小。当时,与郭子兴共同起事的孙德崖等4人各称元帅,互不服气,且每日剽掠为事,而无大志。其后, 芝麻李 部将彭大、赵君用等因兵败徐州,南退,遂与郭子兴等部相会合。但不久因内部矛盾激化,发生内讧,各自。时朱元璋已投到郭子兴部下,于是率徐达、汤和等人自行开拓,南攻定远,再克滁州,部众已达两万余人。此后,郭子兴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病故,朱元璋仍自行发展,势力日渐雄厚。 同年五月,朱元璋兼并由李普胜等所率之农民起义军巢湖水师。六月,攻占长江要塞采石矶, 缘江诸垒悉附.然后,多次遣军进攻江浙重镇集庆(今江苏南京),并在翌年三月将其攻克。乃以此为中心,改其名为应天府,并继续向四方发展。是时,朱元璋的主要对手,东面为张士诚部,西面为陈友谅部。而南面的元军,已不足以构成威胁。 这时南方的各支起义军,已经纷纷开始蜕变为割据一方的地主武装。他们的主要目标,也开始从推翻元朝政府的黑暗统治,转变为相互兼并(这时的元廷,只不过是他们兼并的对象之一),称王称霸。至正二十三年初,张士诚部攻杀刘福通,乃是这场兼并战争的前奏。而北方的元廷,朝中众官相斗,帝党、后党相互残杀;地方上的地主割据武装之间,也在争斗不休;已经无暇利用农民军之间的残杀而坐收渔利。朱元璋得乘其便,从而顺利进行统一南方的战争。 至正二十三年七月,朱元璋采用刘基之策,首先对西面的陈友谅部发动进攻。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陈友谅军倾巢而出,号称60万,所乘皆为巨型战舰。朱元璋分军11队,与之交战。起初,陈友谅依仗战舰巨大,占了便宜,朱元璋部仰攻失利。正巧刮起东北风,朱元璋乃命部下顺风采用火攻,陈友谅大舰皆被烧,军卒大乱。朱元璋挥军猛攻,转败为胜,并将陈友谅困在渚矶。八月,陈友谅突围回武昌,又在湖口受到朱元璋的阻击,复大败。陈友谅也被流矢射死。经过这一战,朱元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同年冬及翌年二月,朱元璋又两次进攻武昌,攻灭 大汉 政权,除去了西面的一大劲敌。 朱元璋乘胜挥师东进,又向张士诚部发动进攻。至正二十五年十月,命大将徐达进取淮东,克泰州,继而围攻高邮。朱元璋则率军截击张士诚来犯之军。翌年春,徐达军克高邮,又连下淮安、徐州、宿州、濠州等地。朱元璋乃得以还乡祭祖,与父老欢聚畅饮。八月,又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0万,直捣张士诚之老巢。连克湖州(今浙江吴兴)、杭州、余杭。十一月,进围平江(今江苏苏州)。至翌年九月,张士诚出降,并被乱棍打死。至此,朱元璋东面的劲敌亦被除去。 朱元璋在除去陈、张两大劲敌之后,霸业基本上已经奠定。为最后除去北方元廷这一强敌,朱元璋乃先出兵平定南方其他割据势力。时割据在福建一带的为陈友定。至正二十七年冬,朱元璋命大将胡廷美、汤和、李文忠兵分三路,发动进攻。翌年正月,陈友定被俘,福建悉平。而其他的割据势力,如据守川蜀的明升部,据守于云南的元廷旧部等,已不足构成威胁。于是,朱元璋开始全力展开灭元战争。 2。北伐灭元朱元璋在扫平南方群雄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命大将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大军25万人出师北伐,开始攻击兼并的最后一个目标——盘踞在大都的元朝政府。而是时元朝政府尚不知 气数 已尽,仍在做恢复大业的美梦。同年八月,顺帝特下诏书,命皇太子总管全政,又命扩廓帖木儿以本部军马 肃清江淮 ,李思齐统本部军马 进取川蜀 ,张良弼等部 进取襄樊 。然而,各部皆拥兵自保,已无人听命于元廷的差遣。 朱元璋在北伐之前,曾与部将们商议进攻的方略。大将常遇春主张率一支精兵,直捣大都(今北京),先攻灭元廷。然后再依次平定四方,采用所谓的 擒贼先擒王 之术。朱元璋却认为,大都为元朝统治中心,经营多年,守备必然很坚固。如果孤军深入,攻而不克,又无退路,就会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故而应该先占山东,除去大都的屏障,再平河南,断其臂膀,复西克潼关,使大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进兵,将会 不战而克.朱元璋提出的这一万全之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遂被定为北伐的方略。 十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发布了讨伐元朝的檄文,历数其的统治。为争取民心,又召集北伐诸将,告诫他们: 若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 徐达、常遇春等按照朱元璋制定的北伐方略,先进攻山东,连克重镇益都路、般阳路、济宁路等处。翌年三月,复进取河南。而元朝政府一心指望的各地割据武装,仍在激斗不止。 至正二十八年七月,朱元璋起义军顺利贯彻北伐方略,已经进占山东、河南,攻入潼关,挺进河北,基本上扫清了大都周围的元军防卫力量。闰七月二十六日,北伐军进而攻占了大都东面的门户要道通州(今北京通县),元将卜颜帖木儿战死。翌日,顺帝见都城已无法守住,乃命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先奉上太庙中的列祖列宗神位北逃。 二十八日,顺帝又在常行 大喜乐 佛事的清宁殿召集蒙古宗戚、朝中大臣等,共议去留之计。在这危急时刻,只有极少数人主张拼死守御大都,而大多数人都主张北逃朔漠。顺帝乃命淮王帖木儿不花为监国,庆童为中书省左丞相,负责留守大都。而自己带着其他人连夜经由健德门出逃,度居庸关而去。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等所率之北伐军顺利攻占大都,留守在这里的帖木儿不花、庆童等人皆战死。元朝至此而亡。 责编:人学研究网华夏春秋栏目·紫天爵 参考文献: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百卷本元代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标签: 烈士图片人物 、 读历史人物 、 描写历史人物精神的作文 、 中国民间故事素材 、 历史人物故事卡片制作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