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问朱元璋叔叔们要反了咋办

朱元璋总共有26个儿子,其中势力比较大的就是燕王、秦王、晋王、宁王等人,而其中最有实力的当属燕王和宁王,比较能打,人也比较狠,各自镇守一方,朱棣当时镇守北平,北边的蒙古人经常南下侵扰,然而朱棣绝不惯着他们,来了就打,来一次打一次,而且不向朱元璋汇报,后来秦王、晋王相继死去,燕王朱棣就成了家族兄弟之首,朱棣很能打,尤其朱标死后,朱棣一个劲在老朱面前表现自己,想努力一把。

但是朱元璋对他的态度跟他后来忽悠儿子朱高煦一模一样,一个劲猛夸,可劲忽悠,开始朱棣还比较开心,好歹见到希望了,可后来朱棣发现老朱似乎对孙子朱允炆更感兴趣,虽然这小子乳臭未干,但是老朱一看见孙子就乐呵呵,朱棣显然非常不满意,据说某次还在朱允炆放学路上堵过他,说了一堆威胁的话。

朱允炆虽然年纪小但是也能感受到自己这个不安分的叔叔是个刺儿头,以后自己当了皇帝,说不定这小子首先挑事,所以后来老朱为自己的分封藩王的政策而洋洋得意时,朱允炆才有了惊世一问:“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不安分),孰御之?”

朱允炆说完之后,《明史》记载朱元璋的反应明显比较懵,他确实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太祖默然),沉思很长时间才问了一句话:”汝意如何?“问问题的反而成了回答问题的,朱允炆这时候的反应估计也是比较快的,他明显感觉到自己问的这个问题根本无解,反而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如果自己回答不出来,朱元璋为了避免子孙互相杀戮,很有可能就会考虑换人。所以朱允炆只好硬着头皮给出了教科书一般的答案:“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是也,无以易此矣”。

朱允炆本来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担心,但最终没想到却把问题变成了考试题,这个问题问的爷孙俩都比较尴尬,所以就草草略过了,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在枪杆子面前,这些全是废话,后来果然爆发了靖难之变,朱允炆以德怀之,以礼制之,派兵讨伐朱棣竟然告诉出征大将,不要杀朱棣,免得自己背上叔叔的骂名,最终的结果就是朱棣多次死而复生,最后成功篡了皇位,并非朱棣命好,实在是因为有个好侄子。

朱元璋喜欢朱允炆的也正是这一点,这小子仁义,尽管朱元璋知道治国仅仅当个好人是不行的,但是朱元璋也意识到了自己铁腕治国虽然澄清吏治,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连年征伐北元王朝,三大案又牵连杀戮几万人,朝廷再强大也禁不住这么折腾,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奉献精神的人,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自己这一辈子把三辈子的事情做完,自己把坏人做绝,让子孙清清白白做个好皇帝,所以朱元璋认为朱允炆的德行与操守有圣君之相,定能够开辟文治盛世。

而朱棣等人在朱元璋眼中虽然能征善战,但最终也仅仅是为孙子保驾护航的主儿,朱元璋想的很简单,自己这辈子把仗全打完了,把功臣全杀干净了,把能打的儿子全分封到边疆镇守,国家自然就安定了。朱允炆自然可以高枕无忧地做好自己的圣贤之君了。所以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为继承人主要是考虑到当时国家的综合情况,对于一个刚刚建国30多年的贫弱国家来说,连年的战争已经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再换一个能打的皇帝估计天下就完蛋了,所以思来想去老朱还是选择了朱允炆。

虽然老朱想的很美好,不过他的思想始终停留在小农思想层面,生的孩子越多家庭的生产力就会越强,别人就不敢欺负自己家,但他忽略了一点,今天的朱元璋早已不是当年的朱重八,今天的大明江山也不是自己农村的一亩三分田,面对赤裸裸的权力,父子都能相残何况叔侄,贫家子弟尚能为争夺家产打的不可开交,又何况是一座万里江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