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的进士,并曾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雍正二年的进士,一度官至东阁大学士。乾隆十六年(32岁),刘墉也中了进士examination,并在仕途上达到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的高位,谥号文清,被后世称作刘文清。
不仅如此,刘墉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诗人。他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成亲王、翁方纲、铁保并列。在徐珂看来,他的书法就像黄钟大吕之音和清庙明堂之器,是一代书家的典范。他的笔触融会历代佳作,同时又自成一格,以其独特风格赢得了“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的赞誉。
作为一个善于学习前辈而又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师承古人的同时他也不拘泥于传统。他对黄庭坚的作品深有研究,对其行草《评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轴》中的表达尤为赞赏。在他的小楷方面,更是博采众长,不仅继承了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等人的笔意,还能感受到魏晋小楷的精髓。
除了书法外,刘墉还擅长文翰,有着广博的文化底蕴,对经史百家都有深入研究。而他的水墨芦花画技更是一绝,在诗歌与对联方面也颇具造诣。评论家们评价他的人物气质与艺术才华:“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但细审骨骼分明刚劲内含。”可以用“静”、“淡”、“清”三个字来概括这份境界,这便是他超越常人的地方,让人们称赞他为“浓墨宰相”。
总结来说,刘墉不仅是一位政治人物,更是一位具有多面手才能的人物,其在文学艺术领域所取得的一切,都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