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imgsrc=http://file.lishi7.com/image/li/a3c61f64a3d634b0220d7cb5f461341d86d1a9d1.jpg /><divclass=m-describe-content><h1> 叶挺<small>近代历史名人中的新四军重要领导者small>h1><divclass=m-describe-liststyle=float:left;width:100%; ><divclass=people_desc><p>中文名:叶挺p><p>别 名: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p><p>国 籍:中国p><p>民 族:汉族p><p>出生地:广东惠州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p><p>出生日期:1896年9月10日p><p>逝世日期:1946年4月8日p><p>职 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p><p>毕业院
html
<p>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p><p>信 仰:三义、主义p>div><divclass=people_desc><p>主要成就:参与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并获胜p><p>参与领导南昌起义a>p><p>参与领导广州起义a>p><p>近代历史名人中的新四军首任军长p><p>被誉为“新中国百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p>代表作品:《囚歌》p><p>军 衔:中将p>div>div>div>div><divclass=m-people-intro><divclass=f-headline><strong>人物简介strong>div><divclass=m-intro-text><p><p>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叶为询
html
,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阳县人,近代历史名人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p><p>所在的国民军a>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并参与指挥南昌起义a>,担任前敌总指挥,还参加广州起义a>时担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a>中担任新四军军长。在皖南事变a>中被扣押,他坚决拒绝了蒋介石a>的威逼利诱,并以坚韧的意志创作了著名的《囚歌》以表明志向。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党重新接纳为党员。1946年4月8日,他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丧生。1988年,他被确定为36位杰出的军事家之一。p><p>1989年11月,经正式确认,他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荣誉称号。p><p><strong>早期经历strong>p><p>叶挺于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a>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地区周田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入本村小学读书,毕业
html
于广东陆军小学堂,1911年入惠州府立蚕业学校。因反对清朝统治、支持广州黄花岗起义a>而被捕,获释后转入惠州府立中学。同年10月在武昌起义a>的激励下,立志投身军事救国的事业,接受过广东陆军小学、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的教育。p><p>1914年12月,叶挺前往湖北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学习军事知识。1918年,他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军事课程,积极参与反对袁世凯复辟a>称帝的斗争,并广泛阅读进步书刊,深入研究哲学和社会学。他还给《新青年》杂志写信,提出了“道德根本之基”在于觉悟,并表达了自己的伟大理想,旨在振兴国家,挫败堕落。p><p>1916年,他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年,他积极参加援闽粤军。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p><p>1919年,受辛亥a>元老、近代历史名人孙中山a>粤军总司令部参议何子渊(何贯中长兄)的推荐,叶挺于福建漳州加入了建国粤军,担任支队副官,并加入中国革命,开始了他紧随孙中山先生的足迹,为国家的兴起而努力。
html
“三义”的道路。1920年,近代历史名人孙中山命令建国粤军攻打桂系军阀莫荣新,在黄皮径战役中,叶挺奇袭并击溃了四倍于自己的敌人,声誉大振。后来,他担任粤军第1师少校参谋和工兵营营附。1921年,他调任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p><p>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a>背叛,他的部队炮轰总统府。叶挺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以保护孙夫人a>宋庆龄a>的安全。1924年,他前往苏联东方劳动者主义大学(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时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党,并由信仰三义转变为信仰主义。p><p><strong>北伐期间strong>p><p>1925年9月,他回国担任国民军第四军(粤军)参谋处处长(也有说法称他为12师36团团长),并迅速加入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战役。不久后,他奉命前往肇庆,参与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第四军独立团,并担任团长。他随第四军12师师长张发奎a>一起参与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
html
战役,因此赢得了“北伐名将”的赞誉。第四军也因此被誉为“铁军”。北伐军成功占领武汉后,部队规模迅速扩大,叶挺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南昌起义爆发后,他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在南昌起义中,他面对三个师的部队,其中一个师(由蔡廷锴a>率领)叛变,一个师的大部分军官离队,只有滇军老将朱德a>率领的800人坚守下来,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a>的先锋。p><p>1926年5月,叶挺率部开始北伐,担任先遣队,从肇庆和新会出发,向湖南前线挺进,对抗吴佩孚a>。6月5日,他的独立团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击败了投降给吴佩孚的赣、粤部队的四个团,占领了湖南的攸县。北伐军随后进入湖北通城县,当地著名的爱国志士吴国a>珍等青年勇士毅然加入北伐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共同参与了攻占湖北咸宁汀泗桥。p><p>在汀泗桥战役中,正面攻击受到阻碍后,他率部成功翻越大山,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的侧翼,大败守敌,并趁胜追击20余公里,夺取了咸
html
宁县城。接着,他率部参与进攻吴佩孚率领大军据守的贺胜桥。首先,他用独立团的主力军突破了敌人的桃林铺防线,深入其防线内部,然后调集预备队紧随其后,成功击退了敌人的反击。在部队被包围的危险情况下,他坚决命令部队集结兵力,支援主攻方向,连续突破了印斗山、铁路桥等敌军核心阵地,最终夺取了贺胜桥。随后,他的独立团连续攻占了桃林铺、印斗山等地,最终包围了武昌。因此,叶挺被誉为“北伐名将”,他所在的第四军也因此获得了“铁军”的美誉,而这时的第四军军长是张发奎。p><p>1927年1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国民军经历了扩编和改编,叶挺被委任为第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同时担任第十一军副军长。p><p>1927年5月,发生夏斗寅的叛变,袭击了武昌。叶挺带领部队英勇作战,最终击溃了夏斗寅。p><p><strong>南昌起义strong>p><p>1927年8月1日,他联合周恩来a>、贺龙a>、朱德、刘伯承a>等领导,发起南昌起义,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同时担任第十一军军
html
长。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军进入潮州、汕头地区,然而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叶挺等人将病中的周恩来护送到香港。p><p>1927年12月11日,由张太雷、叶挺等中国党人领导,广州起义爆发,叶挺被任命为工农红军总司令。p><p>1928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受到党的通知,要前往苏联。他经过香港、马来西亚、日本,最终抵达苏联。然而,在苏联期间,他 n次无端地受到李立三a>和王明a>的指责,最终决定退出党,加入由左派邓演达a>、陈友仁和宋庆龄等人发起的组织“党外联盟”。1928年6月,中国党在莫斯科举行了第六次中国代表大会,会议虽然充分肯定了广州起义的伟大意义,但未能为叶挺平反。p><p>1928年秋,叶挺前往柏林,先后居住在德国、法国等地,度过了5年的流亡生活。他以翻译德文文章为生,同时成为了素食主义者。1930年春,周恩来来到柏林,发现叶挺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于是与叶挺进行了深入交谈,鼓励他重新振作。周恩来的话语深刻影响了叶挺,同时,他在德国认识了廖承志a>
html
>等人的鼓励。p><p>1931年,国内形势的发展使得叶挺再也不能呆在国外。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三省。他每天阅读大量报刊,紧密关注国内局势。然而,由于他远居海外,消息传递缓慢而有限。因此,他决定离开德国,来到澳门,结束了海外的生涯。p><p>1932年,他在澳门隐居。1933年11月,他前往福州,协助蔡廷锴、蒋光鼐a>等人建立了“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1934年,他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a>、陈铭枢a>等人组织的中华民族同盟,以抗日为主旨。p><p><strong>抗日战争strong>p><p>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1月,叶挺出任国民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并获得国民军中将军衔。p><p>1938年,他亲自率领部队粉碎了日军对皖南的“扫荡”,并受到蒋介石的嘉奖。p><p>尽管他未重新加入中国党,但他坚定地贯彻了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坚守
html
华中敌后抗战,尽管与政委项英多次发生分歧,导致他离开军部数次,但在抗日大局和周恩来的劝解下,最终回到了新四军军部。p><p>1941年1月,顽固分子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面对重兵包围的危急情况,叶挺指挥部队英勇突围,经历了8昼夜的浴血搏斗。然后,在与军方的交涉中被扣押,被监禁了五年。叶挺将军坚决拒绝了蒋介石的威胁和引诱,也婉拒了亲友陈诚a>要他前往缅甸御敌的请求。他先后被关押在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和广西桂林等地,最后被转移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p><p><strong>重返重庆strong>p><p>1946年3月4日,经过中央多方努力,叶挺最终获得了自由。他出狱的第二天就致电中央,表达了重新加入中国党的意愿:“我于昨晚出狱。我决定实现多年来的心愿,重新加入伟大的中国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献身。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请尽快答复。”3月7日,中央和a>主席一同致电叶挺,批准他的
html
准其加入中国党,并以“亲爱的叶挺同志”相呼。叶挺积极参与国共谈判和三人军事会议。p><p>1946年4月8日,他乘飞机由重庆返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地区发生事故,导致他和同机的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等重要人物,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叶扬眉和尚未取名的幼子阿九不幸遇难。p><p>消息传出后,《解放日报》发表悼词,强调“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p><p>朱德发表评论:“为中国人民和平团结而献出生命。”p><p>周恩来撰写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p><p>陈毅a>创作了《哭叶军长希夷同志》。p><p>叶挺的遗体安葬在延安的“四八烈士陵园”中。p>p>div>div><divclass=m-people-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