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 鲁迅称之为“历史学家的绝唱,不押韵的离骚”(《中国文学史纲要》)。 它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 风格有前期的威严。 、激昂的情感,具有深刻、博大、丰富、醇厚、淡雅的后期特征; 其内容既包含了前期历史反思的残余,也包含了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撰写
动机:一方面继承了父亲的古代历史传统,也弘扬了汉朝的光荣宗旨。 他把编史视为“照圣大德”和“功臣贤臣之事”(《太史公序》)的记录,总结西汉及历代历史,赞扬圣王贤臣的德行和功绩,是点缀丰功伟绩的自觉行动; 经历了李陵的灾难后,他把编史与对自己身世的感叹联系起来,融入了怨恨、荆棘的元素。 许多传记都蕴含着作者的寄托,正气凛然,情感丰富。
第二节:《史记》的叙事艺术
1. 系统。
(一)《包仁安书》载,编史的目的是“研究天人关系,了解古今之变,制定一个家族的故事”。
(2)创作传记通史。
(3)全书由12部纪事、10表、8册、30个世家、70个传记组成,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整体。
1、十二周年是主宰从黄帝时期到西汉武帝三千年兴衰的纲领;
2、10表8册作为本编年史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3、本世纪左右发展起来的第30世家,“二十八星围北拱,三十辐为一枢”(《太史公序》)。
4、五种互补风格形成的结构框架,贯通天人、贯通古今,使叙事范围更加广阔,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
5、本编年史按照皇帝辈分顺序记载了各朝代的兴衰; 列出了皇帝与诸侯之间的重大事件; 本书是对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 世家主要是世家的历史; 传记是不同类别、不同类型的传记。
2. 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传记。
(一)人物安排尊重历史,符合逻辑。
1.分类。 (例)惠帝和吕后
2、编排基本按时间顺序排列,考虑到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先相似后的原则。 营造出优美多变的叙事语境。 有单独的通行证和组合的通行证。 分传是指一人一本传记,合传是指将几个人的传记合为一部传记。
(1)组合传记都是以类别为基础,将同一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如《骑士传》等,通过描述某一类人物的行为来描绘特定领域的整体风格。
(2)合传的叙事技巧有时是高超的、天衣无缝的。 如《廉颇蔺相如传》。
(二)叙事溯源,揭示背后的决定因素。
1、注重探究事件的因果关系。
2、常常陷入宿命论的歧途。
3、反复强调对事件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始动机,成为贯穿传记的主线,使每一章都有一个主导整个故事的主导思想。
(3)叙述。
1.有详细内容和缩写。 一般详细写事物发展的原因,而简写结果,如《李斯传》。
2、多写一些琐碎的生活事件,作为人物活动的原始动机。 与主线相关的事件是详细书写的对象。 比如《商君传》就以任发为线索。
3、掌握《诸吕之乱》、《七国之乱》等材料,并能成功运用旁白、倒叙、正叙、旁述等技巧。
4、场景描述,如荆轲刺秦王,充满危险,惊心动魄。 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氛围。 他们用白描、布局、渲染等笔触手法来传达各种宏大场面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善于书写复杂事件和重大场景,是《史记》的亮点。
第三节 《史记》中的人物描写
1、这个时代、世家、传记中的人物来自各行各业,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涉及面广。 他同情那些在历史上有杰出表现却因得不到奖励而不能成名的平民。 他们在遵循帝王将相立传惯例的同时,也将刺客、游侠等底层人物也纳入书中。 、商人、炼金术士等,收集的人物广泛,栩栩如生。
2.共性与个性的展示。 不同类型的人物有很大不同,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不同。
3、渲染物体的基本特征,使人物性格突出,如《张万世叔叔传》。
4、充分关注人物的家庭背景、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因素,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显或隐地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 使《史记》人物的言行与自己的年龄、身份、成长经历相一致。
5、人物具有许多普遍性的东西,即为社会广泛认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共同特征。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报恩、以恩报恩。 报恩人百倍、千倍,以示不忘本、不辜负他人。
(二)以牙还牙,以怨还怨。
(三)士人为知己而死,为报知己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四)返还富贵荣华是人物的共同理想和追求。 项羽:“富贵不归故里,夜行如绣衣,谁知?” (《项羽本纪》)
6、做类似事情的人很多,但具体怎么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办法。 人物的共性蕴含在鲜明的个性之中,两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7、采用多维度的视角方法,小说中的人物展现出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他们一方面可以把握基本特征,同时也可以充分关注其性格的次要方面,比如项羽。
8、有的在一部传记中同时写下人物性格的几个方面,有的则通过多部传记通过并列观察来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并列法又称相互观察法,是指在传记中重点关注人物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在其他人的传记中表现出来。
第四节 《史记》的文体特征
1、宏观画面,内涵深刻。 叙事写作的目的是“究天人关系,通古今之变”。 传记大多以宏伟的画面展开,穿插一系列历史事件,且多选择重大题材; 同时,他们也懂得历史的规律和对人物命运的思考,从表象中发现本质,从偶然中把握必然规律,人物传记既具有壮丽的画面,又具有深刻的寓意,形成了磅礴的气势,风格深邃典雅。
将人物置于社会语境中,通过描述和叙述他们对时势潮流的适应与反抗,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表现出个人命运的偶然性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2、浓郁的悲壮气氛。
(1)悲剧人物。
1、一些悲剧人物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现实无法实现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 其行动具有前瞻性。 比如吴起、商鞅。
2、相信过时的制度仍然合理,并为之努力,像田横那样。
3、按性格分有完美型和缺陷型两种。
(1)毁掉最有价值的东西来示人,就是完美的悲剧英雄,比如孙处九、程婴。
(2)也有一些悲剧人物,其性格上有明显的弱点,这些弱点所造成的错误最终毁掉了自己。 他们缺少以项羽为代表的悲剧英雄。
(2)传记中描写了许多悲剧人物,表达了同情心,其中蕴含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 在探究人物悲剧的根源时,他们流露出对上帝意志的怀疑和对命运的难以捉摸和艰难的感觉。 例如,他在《伯益传》中感叹“天道有恶,而不恶!”。
3、浓郁的传奇色彩。
1、将许多传奇故事写成传记,营造神秘感;
2、很多真实的人和真实的故事也是传奇的,比如鲁仲连、张良、上山四豪。
3、叙事文的文笔颇具传奇色彩。 司马迁的文字稀疏多变,让人捉摸不透。 他的构图、句法、措辞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新颖和变化创造了传奇般的效果。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传记文学的开端。
《史记》是我国传记史学的奠基之作。 它是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史学,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2、继承先秦文学传统。 《史记》具有诗意内涵和韵味,既继承了《诗经》,又继承了《楚辞》。 同时,它借鉴了战国时期爽朗的散文风格,体现了大一统王朝各种文学传统的融合。
3、弘扬人文精神。 《史记》中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一)积极进取的精神,以立德立功、立功立名、留名史册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忍辱负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敢牺牲精神;
(四)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五)志存高远、不辱使命的个人自尊精神。
4.艺术性。
(1)语言简单、简洁、富有表现力。 将古书词句翻译成汉代书面语言,并适当引用口语、谚语,使其形象生动。 《史记》的语言多为单行奇字。 它不刻意追求稳定的对立,也不回避词语的重复使用。 该表格是自由且非正式的。
(2)许多传记曲折,人物栩栩如生。 使用多种技术,例如:
1、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
2、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或琐事展现人物性格;
3、将人物置于矛盾之中并表现出来等。
5.主题。 许多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