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一位重要的美国新闻人物

埃德加(1905.7.19—1972.2.15),是一位广受瞩目的美国知名新闻记者。

从1928年起,他开始在欧美多家报社担任驻华记者和通讯员,积极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1933年至1935年期间,他还在北平燕京大学讲授新闻学,积极培养人才。

1936年6月,埃德加到访陕甘宁边区,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大量关于中国革命的报道,成为首位采访红色区域的记者。

抗日战争开始后,他继续在《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担任驻华战地记者,以生动的笔调记录战争的进程和中国人民的抗敌斗争。

1942年,他前往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向全世界展现了苏联的抗战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他三次来华访问,并有幸与主席会面。

1972年2月15日,埃德加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为了表达对中国的深切眷恋,他将一部分骨灰葬在了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西行漫记: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他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在那里,他目睹了中国革命的艰苦过程和中华儿女的顽强斗争,也收获了自己人生中宝贵的一笔。

他驱车走遍了延安的大街小巷,访问了无数革命烈士的亲人和战友,了解他们的感受和对于革命胜利的期望。

在延安,他亲身目睹了一二·九运动的惨烈场面,并用饱含深情的话语将这一历史事件讲述给同志们听。

回到北平之后,他着手发表了大量通讯报道,给国人带来了珍贵的陕北见闻,也积极介绍陕北的风土人情和革命精神。

他于1937年3月5日和22日,在燕大新闻学会和历史学会的会议上,向青年学生们展示了他拍摄的关于苏区生活的影片和幻灯片,让他们看到了红军领袖周恩来、彭德怀等人的形象,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他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随后,《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立即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了轰动。而后,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为了获得更详实的珍贵史料,他的夫人海伦·于于1937年4月,勇敢地冲破宪兵、特务的阻挠,历经西安、云阳到达延安访问,并采访了大量的八路军和中国党高级,于是笔录下了《红区内幕》(《续西行漫记》)的壮举。

他的作品一直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其中包括《临汾赵庄》、《高老庄的春天》、《最后的赛马》、《火车上的女孩》、《茶馆》等杰作。

1939年,他再次前往延安,寻找更多的灵感。

当他于1928年初到达上海时,他给自己起了一个汉文名字:施乐,并一直沿用至今。但是,在胡愈之等人翻译《西行漫记》时,由于对他的姓名不了解,而不慎将其译为“徐志摩”,并长期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