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叶笃正,1916年出生于天津,是一名气象学家。他于1930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期间逐渐认识到官僚的骄奢淫逸、民生的艰难困苦、国家的多灾多难、民族的存亡绝续。
1935年,叶笃正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两年后,他回到清华大学学习。在校期间,他在乒乓球台边结识了学长钱三强。
叶笃正在1937年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转向了气象学专业。七七事变后,他随校南下并继续坚定自己的爱国怀抱。1940年,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后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名师王淦昌,并在贵州从事大气电学研究。1943年,叶笃正获得国立浙江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并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同年,他开始了留学之路。
1945年,叶笃正被选送去美国留学。他经历了从重庆到印度的飞行和途经印度洋和澳大利亚的航行,在海上漂流了近一个月后到达美国。他投身于学习中,而非游览美景。1948年,叶笃正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从事研究工作,并发表了十多篇重要论文。他的博士论文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三大经典理论之一,并成为以罗斯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1949年,叶笃正在美国《气象杂志》上发表了经典著作《大气中的能量频散》。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国内发展气象学事业。
叶笃正在异乡毅然作出回国的选择,希望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在导师罗斯贝的帮助下,他于1950年10月与妻子冯慧回到中国,受命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他的研究成果,如开创性研究了东亚环流的季节变化,在国际气象学界引起了极大关注。后来,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特邀顾问。1978年,叶笃正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在文革结束后,科学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大气物理研究所百废待兴的时期,叶笃正制定了战略设想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该所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他还担负起“中国未来20年~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气象学界享有盛名。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以及国际科盟理事会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特别委员会委员,并曾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还以100万元奖金奖励在大气研究领域有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
中国科学家叶笃正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并首次发现该地区的南北支急流等现象。他还创立了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证明了西风环流中的能量可按远大于该环流的距离进行传递。他的研究工作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叶笃正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大气长波预报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提供了阻塞高压天气系统生成、维持和移动的动力学解释。他还与其他科学家共同发现了东亚和北美环流在过渡季节有急剧变化的现象,并提出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天气预报提供了重要基础,以及为研究全球气象学问题提供了重要文献。这些成果在中国之外的学者中逐渐得到认可,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叶笃正等发展了大气运动适应尺度理论,证明了在大气环流中气压场和风场各具特定的作用,这为天气预报提供了依据。他还积极组织和领导了中国的气候变化研究,并在全球变化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气候和植被过渡带的敏感性、有序人类活动适应全球变化等重要科学思想。他的模拟计算成果帮助指出了灌溉用水不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叶笃正的研究表明,灌溉不当可引发3-6个月的气候和水文影响,证实了人类活动会对气候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也被称为“陆面记忆”。他为中国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包括提出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上游效应”和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理论,建立青藏高原气象学理论等,这些理论对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报至今仍有用。他也积极参与并指导建立了中国气象业务系统,发表了145篇论文和12部专著。
叶笃正共发表论著254篇,其中18篇被SCI核心刊物收录,共被引用520次;国内论著136篇被引用743次。他的代表作包括1949年在美国《海洋学杂志》上发表的《On energy dispersion in the atmosphere》、1958年与朱抱真合著的《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1979年与高由禧等合著的《青藏高原气象学》等。
叶笃正先生与多位合著者合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包括1982年与李麦村合著的《在日本气象学会上的一篇论文》、1984年与W·威瑟尔等人合作的《土壤湿度对短期气候和水文变化的影响——数值实验》、1988年发表于《大气科学》杂志上的《青藏高原夏季热力结构和对大尺度环流的影响》等。此外,他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叶笃正共培养了许多气象学家,包括曾庆存、周秀骥、巢纪平、黄荣辉、吴国雄、李崇银等人。他的父亲叶崇质曾任直隶巡警道,创建了天津系统。叶笃正的亲属中,哥哥叶笃义曾任民盟中央,五哥叶笃庄是农业史专家,《物种起源》《达尔文全集》的译者。此外,他还曾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任职。
叶笃正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委气象组副组长、中国气象学会第19届、20届理事会理事长等职。他还是英国皇家气象学会、美国气象学会的荣誉会员,担任过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大气物理和气象协会执行委员等职。此外,他还在《气象学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期刊任主编。他曾担任过全国代表和全国会委员的职务,并获得多个奖项。
叶笃正曾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叶笃正还曾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陈嘉庚地球科学奖等奖项。
叶笃正还曾获得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IMO)、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首届创新方法成就奖等多个奖项。
该人获得过多个荣誉称号,包括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等。
此外,该人还曾获得国际气象组织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荣誉称号。他的影响力导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他的名字。
叶笃正被赞誉为气象界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热爱祖国和气象科学事业,为此作出了重大的科学贡献。叶教授不仅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尊重和感激,还深深地影响了学人的学术思想、为学之道和人品。
他的精髓在于将科学理论和具体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既掌握科学真理,又为国家和人民利益服务。
其他人评价叶教授包括“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和“一直以无尽的热情和善良帮助学生”。
叶笃正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他为中国大气物理学的发展和国际气象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引入国外的先进科学理念。他是一位爱国、爱人民的科学家,即使受到不公正待遇也不逊色于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一直保持着与世界科学发展同步的态势。
其他人评价叶教授包括“气动力学家”和“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