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萧娴(1902—1997),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贵州省贵阳市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书法家。肖娴 

,一九○二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金井街。 萧娴自幼随父萧铁珊遍习名家墨迹,为后来书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父亲萧铁珊精诗文书法,是西南名士、南社社员。

萧娴三岁随父移居广州,五岁丧母。七岁时摹仿父亲写了一幅字,劲健的笔力和豪放的气概令父亲欣喜不已,开始认真教她学习书法。

十三岁那年,广州大新百货公司举成大厦落成典礼,萧娴写了一副丈二对联送去祝贺,联语是父亲拟的: “大好河山四百兆众; 新辟世界十二重楼”,观者赞叹之余,也有人怀疑一个小女孩能写出这么好的巨型作品。于是萧娴又当众写了一个大横幅: “壮观”,以雄浑的笔力,险奇的结体,引起全场轰动。遂被誉为“粤海神童”,应邀与谭延闿、高剑父等书坛名宿一道为二沙岛风景区写碑刻石。照相馆也悬挂她的照片,题为“大书家萧娴”。

《中国历代书画家集》 苏文 编绘

二十岁时随父亲移居上海。当时公认的文化盟主康有为偶然见到萧娴临写的《散氏盘》,大为赞赏,题诗相赠,称赞她“雄深苍浑此才难”,又推许她将会成为“卫(琰)管(道升)”那样的女性书家代表人物。

一九二六年,宋庆龄在广州组织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萧娴亲赴广州参加,写了不少字,其中有一幅卖了一百块大洋,活动结束后得到了宋庆龄颁发的奖状奖章。同年随父赴香港,鬻书为业,书坛巨擘于右任等撰写《介绍大书家萧娴女士》的文字刊发在报纸上为她助阵。二十五岁时与江达结婚,定居南京。江达是安徽人,留学法德两国,学工程,学识丰厚。婚后夫唱妇随,伉俪情深。

可惜好景不常,一九三九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江达正在欧亚航空公司满洲里站任职,见东北沦陷,决然同返南京。随后“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七七”事变愈演愈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江萧夫妇与众多不愿做奴的同胞一样,辗转于江西、四川、青海、兰州等省份,备受奔波与饥寒之苦,直至抗战胜利后一年,才返回南京。此时老父已于去年病逝于上海。

南京解放后,萧娴入华东革大学习,送弟、儿、媳、女四人参军,自己在玄武湖家中为民办扫盲识字班义务教学。夫妇俩又参加民革的活动。一九六三江达病逝,次年萧娴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员。不久“”开始,萧娴为居委会抄写大学报,交代旧社会关系等等,心情极为抑郁。

直至浩劫结束,大书法家萧娴才真正得以全身心投入毕生钟爱的法艺术,迎来了书法生涯最灿烂的顶峰时期。;

她先后荣任中国书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协、南京书协名誉主席等职务。后在南京、济南、贵阳、北京等地举办书展。书名远播海外,日本首相也慕名求字。各地为她出版书法选集多种。

一九九七年元月十六逝世,享年九十五岁,江苏省为她举办了隆重的告别仪式,江浦县建萧娴纪念馆。

贵阳市政府为此在名胜翠微阁设立了萧娴先生法书陈列馆,馆名为国学大师启功先生题写。馆中常年陈列萧书,供市民观赏。;

从艺经历

1902年

 

11月,萧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萧铁珊是西南名士,精于文学和书法,清未 当过广东三水县县令,为官清正,深得民心。入后,参加南社,曾任孙科秘书。交游多为当时名流。 她当时还多次听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国学讲座,曾把自己临《散氏盘》的册页给章太炎评价,章太炎也十分欣赏,题诗勉励,形容其书法线条云:“真如万岁枯藤程,因反对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而组织留学生进行活动,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又转德国继续留学,在德国完成学业后回国与萧娴结婚,不久夫妇回国,定居南京。萧娴在中央党部任助理员,不久辞职,随江达赴东北满州里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后夫妇南返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又同回南京。在不安定的生活中,萧娴仍然不断进行书法艺术实践,她创作的《临竭石颂》被选入1932年编印的《当代名人书林》。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南京被日寇攻陷,萧娴全家辗转逃难九江、武汉、重庆、成都、广元、兰州等地。在重庆时遇著名书画家王东培,欣然尊为老师学画梅花。于1940年与王东培在成都同办书画展,很有影响。避难兰州时曾致函父亲旧友章士钊,时章在陕西,作词柏赠,有“大字雄奇小字腴”句,竭力夸奖萧娴的书法成就。又云“伤心老滞秦关客,却答文姬陇上书”,把萧娴比为汉朝的才女蔡文姬。

抗战胜利后萧娴全家返回南京,其时父亲萧铁珊病逝于上海,萧搁非常悲痛,决心继承父亲遗志,在艺术上干一番事业。;

个人作品

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取法乎古,以大字行楷为胜,受康有为书法影响极深。其书法作品以“三石一盘”(篆书《散氏盘》、《石鼓文》、隶书《石门颂》、楷书《石门铭》)为宗。

 

受康有为影响,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与现在一般入从楷书开始不一样。她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

传萧老平日习字,有一特点即善于对由风雨年月浸蚀的斑剥字迹予以还原。这一面体现了她认真求实的书法态度和对既往书迹完整性的理解能力,一面或许是在有意矫正康氏的积习。萧娴篆书,取资于石鼓文为多,特以“筋”胜,“气”则辅之。;

肖娴书法作品

艺术评价

萧娴的艺术领域书法是主体,她中年以前, 曾致力于画梅花,虽然老年后精力所限,不再弹旧调,但她的绘画基础对于书法的风韵的形成是起营养作用的。

 

后世纪念

纪念馆

萧娴纪念馆,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主展厅呈贵州民族风格,故居按萧娴生前的百子亭房屋式样复制,主展厅展线长100多米,展览面积为400平方米。;

 

肖娴评传

《萧娴评传》

 

作者: 王白桥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